杨恒俊代表
常州市钟楼区永红街道荆川里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裴美凤和居民在小区植树
南京市鼓楼区南秀村养老服务站主任陆云和老人们在一起
□ 统筹 王晓映 周贤辉
本报记者 白雪 刘霞
【殷殷嘱托之声】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促进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基础性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牢牢记在心上、时时抓在手上,确保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代表委员之声】
杨恒俊:
共建“和美乡村”,共享美好生活
“近距离聆听总书记重要讲话,我非常振奋,热血沸腾。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总书记的话说到了我们心坎里。”全国人大代表,靖江市新桥镇德胜中心村党委书记,德胜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恒俊激动地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十余年来,他带领德胜村干群持续奋斗,将一个“后进村”变成远近闻名的“富强村”,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2009年,杨恒俊放下自己不错的生意,到德胜村任职,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在他带领下,德胜村成立了江苏德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注册“德胜村”牌商标,发展大棚蔬菜、有机粮食基地、生态养殖园等,打造农副产品全产业链。农产品销路更广了,老百姓的“钱袋子”也越来越鼓。
“作为基层干部,我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坚定地把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的责任扛在肩上。”杨恒俊说,近年来,德胜村投入近千万元用于改善民生。村里持续整治环境、改善生态,打造了10公里生态长廊,建成了健康步道。村里还不断升级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新建了公厕,安装了景观路灯,实现了天然气进户、污水分流、5G网络全覆盖。
“只有带领大家一起干,让村民充分享受奋斗的成果,村庄才有前途,发展的动力才更强。”杨恒俊带领村民增收致富的同时,特别关注乡村文化培育和基层治理。在他看来,“没有文化的村,是一个没有‘灵魂’的村。”为让村民“富脑袋”,德胜村建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内设置卫生室、活动中心、健身场所、农民舞台、音乐茶吧等,让村民在家门口享受和城市居民一样的服务。同时,德胜村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模式,成立老年协会、美德善行促进会、红白喜事理事会等,用社会组织管理和服务村民,培育文明乡风。
今年全国两会,杨恒俊提交了关于调动激发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积极性、激发乡村自治活力,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等多份建议。“乡村建设本为农民而建,乡村振兴实为农民而兴。要激发村民主体意识,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他建议,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支持制定村民自治规则,提炼出乡村特有的德治元素融入自治规则中。此外,要提升乡村数字治理效能,推动“互联网+”社区向农村延伸,提高村级综合服务信息化水平,推进涉农服务事项在线办理,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
“为人民谋幸福‘没有终点’。”杨恒俊说,下一步,德胜村将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持续改善民生,补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方面的短板,用实事温暖民心,让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发展一线之声】
常州市钟楼区荆川里社区:
把基层治理工作做到百姓心坎上
3月10日上午,常州市钟楼区永红街道荆川里社区党委书记、居民委员会主任裴美凤带着居民在小区里植树。“小区刚完成改造,我们带动居民一起‘共建共治共享’美好社区,精心策划了这次植树活动。”裴美凤说,社区的硬件环境变美了,“软环境”也要跟上。最近,她还一直忙于建设社区三个场馆——爱盈荆川馆、武影荆川馆、文韵荆川馆,传承常州古代名人唐荆川先生的廉洁奉公精神,丰富居民的精神生活。
“总书记要求为人民群众提供家门口的优质服务和精细管理。我们一定牢记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多谋民生之利。”裴美凤说,基层治理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纷繁复杂的工程,关系人民生活幸福和长治久安。工作23年的裴美凤曾任职多个社区,有丰富的基层治理经验,经手的社区总能打理得井井有条。
“在社区里,社会工作者不仅是困境儿童的‘社区妈妈’、下岗工人的‘临时亲人’,还是社区老人的‘贴心看护’、困难群众的‘知心伙伴’。” 对于基层治理,裴美凤总结出“爱心+汗水”“激情+才智”“公平+规则”的“三加工作法”。她说,社会工作者要“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访百家贫、解百家难”,才能真正把工作做到百姓心坎里。
在陈渡新苑社区,裴美凤把闲置的3500平方米社区活动空间利用起来,创办“花样乐活夕阳馆”,开设13门免费培训课程。如今,夕阳馆成为社区近千名老人最愿意去的地方,老人的生活更丰富多彩,社区也更有活力。
裴美凤现在是荆川里社区的一名网格长,带领12名网格员一起走街串巷、定点巡查,为群众做好服务。裴美凤说,“社区网格工作关联我们与老百姓的‘最后一米’,要把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把暖意送到居民心坎上。”
南京市鼓楼区南秀村养老服务站:
服务“精细化”,让老人感受更多幸福感
90岁的陈老师是东南大学退休教授,两个儿子在美国,自从老伴去世后,陈老师便有了一件心事:儿子不在身边,自己突发疾病怎么办?身后事怎么办?思量再三,她找到家门口的南秀村养老服务站主任陆云。陆云告诉她,服务站有专门的居家式管家服务,24小时随叫随到,会根据老人事先的约定安排医疗救治,每周提供一次上门陪伴服务,也可以接受委托办理身后事。陈老师欣然接受,在她影响下,不少退休老教授也购买了此项服务。
“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传递出浓浓为民情怀,作为养老行业从业者,我们倍感振奋。”陆云说,南秀村养老服务站自13年前便深耕社区养老服务,如今承担着社区300多位老人的养老服务。近年来,她深刻感受到国家养老政策不断完善,对养老服务的精准化、标准化要求不断提高。
“精准化养老服务,是将老人分为重度失能、中度和轻度失能、高龄老人、独居和空巢老人,根据不同类型提供不同的服务。”陆云说,南秀村养老服务站为重度失能老人提供每月30至54小时的专业护理;为中度和轻度失能老人提供家庭适老化改造,24小时线上照护管理;为老旧小区上下楼不便的老人提供“无忧上下楼”服务;为高龄老人送去理发、修脚、按摩等服务;为独居老人提供居家式管家服务,让他们的生活更安全更体面。
养老服务标准化,则是将服务的每一项内容明确“标准”。陆云举例,像梳头这样简单的事,都规定了如何操作,操作时说什么话。“许多老人更愿意居家养老,但家庭护理往往不专业。比如重度失能老人需要清洁、饮食、排泄等基础照料,还需要协助翻身叩背排痰、失禁照护等专业照护。专业人员上门服务,由医保失能险买单,既解决了老人的护理难题,也减轻了老人的经济压力。”陆云感慨,近年来,政府的重视和关怀,让很多老人感受到“老有所养”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