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江苏援克的叔叔阿姨,正与你的爸爸一起奋战在祖国西极的克州援疆一线……”这封从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寄来的回信,陆赟一已经反复读了好几遍,她把展开的信按原来的纹路叠好,当作自己最珍贵的毕业礼物来收藏。
时间拨回两个月前,正在参加中考的陆赟一给援疆父亲陈磊写了一封信《等待,一次重逢》,信中所传递的对父亲思念之情的克制与对援疆工作的支持理解,感动了无数人,更触动着每一位援疆工作者的心。酝酿已久,江苏省对口支援新疆克州前方指挥部以回信《下一次重逢,值得与美好》,向她表达了“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美好祝愿。
眼下,陆赟一迎来了一次真正的“重逢”。她不仅以近660分的高分考入父亲就职的学校,还作为援疆家属专程去了一趟新疆把父亲接回苏州过暑假。
回到苏州,陈磊最常去的地方还是自己学校的办公室,每次陆赟一都会陪他一起,拿一本书在旁边安静地看。“这次回来就一个暑假,想把在新疆支教积累下来的工作笔记及时整理了。”说罢,陈磊从文件袋里拿出一摞证书,那是他在新疆半年获得的各项表彰和荣誉。
故事还要从今年年初说起。拥有21年教龄,已是江苏省外国语学校教科室主任,同时还是苏州吴中区师德先进个人、东吴教育青年拔尖人才、苏州市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的陈磊,有一桩多年来未完成的夙愿,那就是去偏远地区支教。以往因为语文学科需求较少,陈磊支教的想法屡次落空,这次,当他看到苏州市第二批“组团式”援疆支教团有语文教师名额时,就毫不犹豫报名了。
然而,就在陈磊顺利申请成为援疆教师后,原定于9月份的支教计划提前到了2月份。也就意味着,陈磊将因此错过女儿陆赟一6月份的中考。反复思索再三,是家人坚定的支持,让陈磊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边疆支教路,与一行54人组成教师团队,在新疆克州开展为期一年半的支教工作。
“我们去的时候,只剩一个学期就要高考了,而当地学生竟然从来没有参加过摸底考试。”到达新疆后,顾不上思念家人的心情和水土不服带来的身体不适,陈磊和同事迅速投入了工作:组织全州学生参加摸底考试,随后火速进行全州9个学科的成绩分析报告,再深入课堂听课以便了解当地教学的“痛点”问题,帮助当地教师进行课程“诊断”,甚至为当地学生制订作息调整计划、增设晚自习课程安排等等。
陈磊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既要做一名“口粮老师”也要做一名“种子老师”。“口粮老师”要对学生的成绩负责,想方设法让他们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而“种子老师”则要开设讲座、示范课,尽可能因地制宜形成一套可以复制的经验体系,从而提高当地整体教学水平。
“那阵子,每次通电话,爸爸不是刚下课,就是在去上示范课的路上。”陆赟一回忆起当时的细节还记忆犹新。父亲去援疆支教,母亲又是医护工作者,每次放学回家陆赟一都要面对家中“无尽”的空荡和寂寥。陆赟一诚实地把这些感受写进了“家书”里——“自从父亲踏上援疆征途,每日的晚餐时刻,便是我和他见面的唯一机会。幸好,屏幕里映出他的面庞,但,更引人瞩目的,是他鬓边新添的几缕银丝……我究竟为了什么而等待,值得吗?值得。我的等待,是为了让一些人无须等待。”
陈磊收到这封信时,是第一天中考结束的晚上,那天恰逢父亲节,他照例和女儿通电话,关心女儿第一天的考试情况,电话挂断后,陈磊在手机上看到了陆赟一的来信。
说到这儿,陈磊和陆赟一同时沉默了,眼眶也红了些,两人回想起“收信”和“寄信”的时刻,仍感到有种强烈的情感在冲击、震撼着他们。陈磊说,当时完全没想到会收到女儿的信,只是读了个开头,眼前就被泪水模糊。陆赟一说,平日里她和父亲都不善言辞,这是自己第一次敞开心扉给父亲写信。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漫长“别离”,让陆赟一意识到,从前和父亲的相处时光是珍贵的,而支教对于边疆的孩子们来说也同样是弥足珍贵的,在二者之间,陆赟一懂得了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意义。
陆赟一在苏州参加中考时,陈磊恰好也在克州的中考考场上巡考,两人就这么神奇地完成了“天涯共此时”的遥相守望。很快,这封“家书”在援疆工作者群体里引发了强烈共鸣。同为援疆支教团教师,来自苏州市第六中学的陶文东副校长看到这封千字“家书”后感动不已,“我们身处祖国最西部边陲,能感同身受孩子的情感。他们正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与我们双向奔赴”。
在这场水乡与边疆的双向奔赴中,也有来自克州学生对援疆教师的回馈。陈磊在克州第二中学任教研室主任、高三年级江苏课改实验班语文教师,高考过后的这个夏天,好消息不断从克州传来:克州的高考状元就出自陈磊的班级,语文成绩达到121分;最近有一名学生被浙江财经大学录取,特地给陈磊发来喜讯表达感谢;陈磊班上很多学生以前语文成绩很难超过90分,这次在高考中也都过百了。在援疆教师团和当地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克州二中在今年的高考成绩上取得了较大突破。
等待是长期主义的践行,只有日复一日地耐心浇灌,最终才能收获胜利的果实。正如陆赟一信中最后所写的,“等待并不是什么愁苦之事,它让每一次的重逢都有了意义。”暑期结束后陈磊还将回到新疆继续完成他的支教任务,而陆赟一也即将踏入高中开启一段全新的学习生活,但正因为有过先前的等待与重逢、付出和收获,他们将更从容地踏入各自的下一段“征程”。
一封“家书”,传递思念,激起远赴边疆的大爱回响;一封回信,表达感谢,“水乡故土”担起了“万山之州”的明日希望。江苏省对口支援新疆克州前方指挥部的回信,不只是对个人的答谢,更是对千千万万个在背后默默支持的援疆家属致以的诚挚敬意,“我们在‘万山之州’建设边疆,你们在‘水乡故土’学习成才。在彼此的双向奔赴中,共同去创造新的辉煌”。今年2月教育部第二批组团式江苏援疆教师抵达克州,4月新一批中组部江苏援疆干部人才紧随其后。援疆工作组薪火相传,在克州教育、政法、经济、文化等领域,不断播撒希望、收获果实。□ 龚 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