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要闻 > 正文
老城绽“新花” 今朝更好看
——历史文化名城如何在守住根脉的同时更宜居更智慧
2024-03-10 08:50:00  来源:新华日报  

本报记者 刘 春

3月9日下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记者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介绍,城市更新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过程,也是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江苏历史悠久,拥有1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数量位居全国首位。当城市更新标准升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更新,如何在传承历史遗产、守住文化根脉的同时,让城市更宜居、更韧性、更智慧?会场内外,代表委员、专家学者,同频热议。

人文与经济,

为名城发展插上双翼

自1982年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苏州一直坚持“整体保护老城、开发建设新城、新城反哺老城”,在全国较早探索整体保护实施路径。

“苏州通过凝心聚力建设人民及环境友好型‘福气古城’,加快构筑‘江南文化’高地,打造展示人文经济学实践的最美窗口。”全国政协委员、苏州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宋青认为,具有2500多年建城史的苏州,通过保护古城比较好地处理人文与经济的关系,形成人文与经济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龙年春节期间,无锡拈花湾非遗国潮浪漫、年味花灯唯美,接待12.4万人次游玩,创造近3000万元的文旅综合收入。这座在破败村落上建起的文旅小镇,成为观察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走上人文经济学发展路径的一扇窗口。

全国人大代表,无锡灵山文化旅游集团战略规划委员会主席、无锡拈花湾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国平表示,活化利用好历史文化名城资源,可以让大众在旅游休闲过程中听到文化之声、看见文化之美、领悟文化之韵,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增强文化自信。

吴国平建议,更好地把文化资源与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创新模式结合起来。推动文化和旅游项目建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旅游企业,我们也有责任更积极参与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来。”他说,具体办法可以是,利用好自身平台优势、对历史文化资源的解读和运用能力、对文旅项目的运营能力,通过技术等赋能,推动更多文化资源转化为高品质旅游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需求。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资金从哪里来?这一直是各地面临的共性难题。宋青委员表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事业涉及住房和城乡建设、文物、文化旅游、自然资源、民政、财政等多个部门,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密切部门联系,加强部门协调。她建议,由中央财政建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补偿机制,并在产业、税收、财政等方面出台针对名城保护的补偿配套政策,通过规范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利用。

历史与现代,

相互交融相互成就

想要保护传承好历史文化名城,需要处理好历史与现代的关系,其中历史是“土壤”,现代是“新花”。没有历史,现代就是无本之木。

“如何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现代化发展有机结合?作为设计师,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给出解决方案。”全国人大代表,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总工程师张谨介绍,公司一直以来践行“延续建筑”理念,例如过去10余年,在参与徐州老城保护利用过程中,一以贯之地在建筑设计中延续地域文化底蕴、传统与记忆。

守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是活化利用的前提。全国人大代表,江苏万顺机电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善红在调研中发现,各地古城在防火安全等方面存在“先天性不足”,大多面临建筑耐火等级较低、建筑防火间距不足、消防车道不畅、消防水源不足等问题。“古城的老城区并不具备大拆大建的条件,需要在更新中补齐‘消防债’。”

周善红注意到,目前国内也有不少城市编制了地方性消防设计导则,但彼此标准有差异,相关技术要点各不相同,尚未达成共识。他建议,由住建部统一组织编制相关消防设计技术要点,针对历史文化名城消防工作特点,重点突出防火隔离带、微型消防站(车)、火灾自动报警等设置。

保护传承好历史文化名城,需要科学统筹地上地下空间。“我国已有140多座历史文化名城,还有更多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但它们大多数还没有设立考古机构。历史文化名城地下拥有大量文物,其特性之一是不可再造性。”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说,当前城市开发建设较快,对地下文物的抢救性发掘尤其显得紧要。没有专业的考古机构来发掘、保护、研究、展示、传播丰厚的地下宝藏,对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不利的。

贺云翱建议,国家人事部门、财政部门、文物部门、住建部门等尽快统筹规划,要求全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设立专业考古机构,专门负责本区域的基建考古。考古出土文物在完成资料整理后,应优先供给本地国有博物馆使用,让城乡人民共享历史文化名城考古发现成果。

“面子”与“里子”,

出发点都应满足人民需求

近年来,各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不断“卷”出新高度,既要“面子”上“修旧如旧,保存其真”,又要“里子”里活化利用巧妙。不少代表委员表示,所有努力背后的出发点,都应该是满足人民需求。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徐州古称彭城,老城区具有“城上叠城”奇景,古彭城及城墙遗址肌理脉络至今依稀可辨,叠合着不同历史阶段的“时空记忆”。张谨代表告诉记者,他们公司的建筑师为徐州老城设计了南北历史文脉旅游步行系统,让不同历史阶段的徐州都可感、可知、可亲近,重新构筑市民游客对徐州老城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南京以人民需求为导向,由保护文化到注重街区功能的转换和导入,实现街区复兴和建筑遗产的活化利用。以小西湖历史风貌区为例,相关部门在城市更新时充分尊重居民权益,实行“一院一策”“一户一设计”,搭建政府、居民、规划师、社区居委会和建设方“五方平台”,共商房屋活化利用方案。2022年,小西湖项目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

苏州将“注重人民需求、关注文化传承、维持可持续发展”作为古城保护引领理念,通过统筹谋划建立全时空、全要素保护体系,系统梳理历史文化街区空间格局和肌理,修缮历史建筑及其环境风貌,并逐步将古建筑转化为文化创意基地、艺术馆、博物馆等,让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产生更多互动。

“我们一直倡导城市设计及建筑设计延续地域文脉,同时创造适合当代的活力空间,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张谨代表表示,城乡建设要能留住中国本土的“根”与“魂”,让人们记住“乡愁”。同时,城乡建设必须是立足人民需求、面向现代的,要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城乡建设既要梳理延续文脉、活化利用历史遗存,也要做好现代化公共服务供给。

责编:王紫荆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