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要闻 > 正文
第8996个英名
2024-05-25 08:48:00  来源:新华日报  

渡江战役纪念馆访谈新四军老战士李剑锋。 本报记者 王苏禾 摄

“您看,谭义联的名字在这儿,他是我们收录的第8996名烈士。”5月24日上午10时,江苏省军区南京第二十四离职干部休养所内,专程从合肥赶来南京的渡江战役纪念馆研究保管室主任王高,一见到99岁高龄的新四军老战士李剑锋就拿出视频对他说。

视频中,“谭义联 江苏沭阳 34军101师302团”18个字,被一笔一画永久刻印在渡江战役纪念馆内的“渡江战役烈士名录墙”上。

李剑锋眯缝着眼,在一排排英烈姓名中寻找着谭义联,看到时已眼眶湿润。默念着这行小字,李剑锋感慨,“好啊!永远缅怀英烈,你们做了一件好事。”

这一幕的发生,缘于本报4月23日刊登的一篇报道。“荣光永不褪色”系列策划开篇报道,以《无数青春换来胜利曙光》为题,报道了李剑锋追忆渡江战役中牺牲战友谭义联的往事,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王高看到报道后,第一时间查阅渡江战役烈士名录、中华英烈网,都没找到谭义联的名字。他随即致电记者,通过记者联系干休所,希望核实烈士身份信息,提出如果情况属实,可以把烈士姓名补刻上“渡江战役烈士名录墙”。

“没想到这位烈士被‘遗忘’了。”王高说,渡江战役历时43天,牺牲的烈士约有2.5万人。谭义联为革命牺牲,短暂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应该被世人铭记,“让更多人知道烈士的事迹,是我们的职责。”

干休所和记者共同努力配合核实工作,4月29日,一份由李剑锋口述的有关谭义联情况说明的文件从南京发往合肥。文件原文为:据离休干部李剑锋同志(渡江战役时任第34军101师302团3营副教导员)回忆,谭义联,江苏省沭阳县阴平乡人,渡江战役时为第34军101师302团3营通信员。1949年,在渡江战役十二圩战斗中为掩护李剑锋同志光荣牺牲。

铭记和赓续,是最好的纪念。5月13日,渡江战役纪念馆启动12名新增烈士姓名的补刻工作。至此,“渡江战役烈士名录墙”上的烈士姓名增至8996名。

王高介绍,渡江战役纪念馆共有27面“渡江战役烈士名录墙”,墙上清晰记录烈士的姓名、籍贯、所属部队等信息。这次补刻是纪念馆2012年开馆以来第二次补刻。下一步,纪念馆还会为新刻印的英名上色,永远供人瞻仰。

这次补刻的12人中,有11名解放军战士、1名船工。“一个烈士的背后就是一个家庭。这12个人中,不少是后人寻亲时收集到的线索,只有谭义联的存在是从战友的讲述和回忆中得来的。”王高说。

寥寥一行字,无法浓缩谭义联短暂却光辉的一生。为更深入了解烈士生平,王高以及因本报报道慕名而来的记者同行来到干休所,希望进一步还原谭义联的人生轨迹。据李老回忆,谭义联1946年参军,1947年被分到李剑锋所在的部队。当时,李剑锋担任营副政治教导员,谭义联是他的通信员,两人朝夕相处一年多。1949年4月20日的十二圩战斗中,谭义联为保护他挺在前面,被敌人子弹打中头部、倒地牺牲,年仅19岁。

渡江战役时,李剑锋所在营580人牺牲了百余人,谭义联就是其中之一。战后,部队转战溧阳,一路南下福州。由于部队战斗序列发生变化,牺牲战士的身份信息散佚。“他是我的通信员,也是我唯一在战争中牺牲的通信员,知道他事情的就只有我了,我永远记得他。”李剑锋喃喃地说。

李老书房里有许多老照片,年代最远的有3张:一张是他母亲的,一张是中学时期党总支书记的,还有一张就是谭义联的。1948年部队行军到河南永城时,谭义联拍下了这张照片,也是他唯一的遗物。“我一直把照片带在身上。解放后,我在南京市山西路一家照相馆翻印照片,这排字是我让摄影师手写上去的。”李剑锋说。

谭义联参军、牺牲的轨迹逐渐清晰起来。记者将和渡江战役纪念馆合作,与谭义联家乡的退役军人事务部门联系,力争收集更多资料,既为谭义联申报烈士,也为了解烈士更多故事。“寻访是为了纪念,希望每个人记住烈士的光辉事迹,把红色精神传承下去。”王高说。

临别时,李剑锋说:“75年过去了,只有我还记得谭义联的故事。以后,会有更多人知道他了。”

□ 本报记者 倪方方

责编:毛震佳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