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要闻 > 正文
江苏“最美职工”杨可平:艺无止境,创新亦无止境
2024-05-24 08:52: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为技术人员,肯定是要做到老、学到老,用持续的学习保证自己的技术水平。”5月20日上午,因为生产车间的一款模具需要调整,宿迁市苏林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工人们向公司工艺装备研发主任、高级技师杨可平“求援”,三言两语解了难题后,杨可平分享自己的工作心得,“首先,你要对这个专业有爱好,有爱好就有动力;第二是你在这个专业里要能吃苦;第三要不断开拓自己,汲取新知识,善于学习别人的经验,而且自己还要不断地思考如何创新与突破。”

1992年,杨可平在浙江温岭一家模具厂当学徒,他学习认真刻苦,连休息时间都在宿舍看书,被工友戏称“技术疯”。学徒快3个月时,有一天师傅带着他将模具送到另一个地方加工,前期校正装夹完成后,师傅草草交代几句就走了,留下他怔在当场。“这款模具价值不菲,相当于一个老师傅两年的工资,当时我经验还浅,就怕自己出差错。”杨可平说,为此,他加倍小心,其间设备差点出差错,幸亏他做事仔细,及时发现纠正才使模具按时加工完成,并通过了验收。

2000年,杨可平入职温岭中伟公司,没多久就接到制作10副冷压冲模具的任务,这让学习塑料模具制作的杨可平倍感压力。同样是模具制作,塑料模具和冷冲压模具工艺完全不同,他对冷冲压知识一无所知,但决定迎难而上、从零开始。他白天到处请教业内师傅学习原理,扎根车间反复拆解实践,晚上加班加点查阅大量资料和图纸,经常研究到深夜。40多天后模具制作完成,经试产验收全部合格。

凭着这股不服输的韧劲,杨可平渐渐从一个学徒工成长为高级技师。“因为喜欢,所以不管脏活累活还是高难度的活,我都欣然接受。在我看来,这是提高个人技能的好机会。工作中经常见识到技术高超的师傅,也深切体会到艺无止境、人外有人。”

2008年,杨可平来到苏林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主要负责产品开发、工艺制定和模具设计制造等。16年来,他扎根生产一线,反复研究工艺流程,力求精益求精。他与国际知名企业工程师建立良好工作关系,共同交流探讨生产工艺和技术细节,解决生产难题。国内拖车球的生产工艺大致相同,任何一家都没有显著成本优势。他发现传统拖车球锻造工艺工序复杂,存在材料浪费多、成品率低等弊端。他调查了多家企业的工艺技术,同时向上海材料研究所技术专家请教材料工艺,经过多次实验研究,创新了拖车球生产工艺,使单件产品废料比例从60%减少到15%,有效提高了工艺质量和工作效率。2018年该技术获“江苏省职工十大科技创新成果奖”,并入选全国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展示项目。目前,该技术的应用已为企业累计节约1300多万元。

杨可平自己的经历使其深知学艺不易,所以在他自己成为技术主管后,对员工的指导总是悉心相授,针对不同岗位制定培训计划,并毫无保留地传授关键技术,细心指导每个生产环节,培养员工独立操作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团队快速成长。他认为,团队的发展才能使企业持续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有老杨在,我们在专业领域里几乎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工作人员许中伟告诉记者,过去十几年里,在杨可平的带领下,苏林机械研发团队先后为企业改进了30多项加工工艺、完成6项重大技术革新,累计为企业节约成本4000多万元,实现总产值8亿元。杨可平也先后获得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江苏工匠、宿迁市最美科技之星等荣誉。5月16日下午,江苏“最美人物”新闻发布会在沭阳举行,杨可平被省委宣传部授予江苏“最美职工”称号。□ 本报记者 孙旭晖

责编:秦春凤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