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524105814.jpg
微信图片_20240524105814.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要闻 > 正文
让农村老人敬老院“安家”更舒心 江苏省探索农村养老服务发展突破口
2024-06-28 08:56:00  来源:新华日报  

入住率低、运营不佳的乡镇敬老院如何转型区域养老中心?卫生院怎样托底敬老院,实现医养结合?6月27日,全省农村养老服务改革推进会在徐州召开,会议围绕补齐短板弱项,打通制约发展的堵点难点,寻找农村养老服务固基础、促发展的突破口。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省老龄化水平城乡差异明显,乡村常住人口中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715万人,占乡村常住人口比重31.8%,高于城镇人口老龄化率13.6个百分点,广大农村老年人对于高质量养老服务的需求十分迫切。发展农村养老服务,关系每一户农民家庭的幸福。近年来,江苏省着力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质量水平,努力让广大农村老人共享幸福“夕阳红”。

改革运行机制,

农村敬老院变身区域性服务中心

“以后,这里就是您的家啦!”6月26日下午,一位老人来到新沂市钟吾养老服务中心办理入住,护工为老人及其家人拍了一张全家福,挂在中心大厅的照片墙上。新沂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科长陈强介绍,中心会为每位入住老人举行一场温馨的入住仪式,让老人“安家”更有仪式感,“这个环节寓意着老人开始融入新的大家庭,亲属还会写下心愿卡挂在‘幸福树’上,让老人感受关怀。”

“这里是运动治疗科,借助器械、康复治疗手法,帮助患者恢复全身或局部运动功能。还有中医理疗室、检验室、药房、急诊室、输液室等,院内医院配置基本满足常见病、慢性病及日常康复需求,让老人在温馨、舒适、安全的环境中颐养天年。”钟吾养老服务中心驻院护士介绍,虽然地处乡镇,“小病在院看、大病直接住、重病上门救”的医疗服务保障让家属和老人很放心。

农村敬老院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用地、管理、运转经费、服务人员等都归属乡镇,普遍存在设施陈旧、基础薄弱、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据统计,目前全省共有农村敬老院等特困供养机构838家,占养老机构总数的37%。拓展乡镇敬老院功能,推动其提档升级、转型发展,是推进农村养老服务改革的突破口,也是形成布局科学、配置均衡、服务完善的农村养老服务网络的重要支撑。

按照农村人口分布和养老服务需求,“统一规划建设、整合服务资源、实行开门办院”是新沂市区域性养老服务的发展理念。作为引入的运营机构,上海九如城集团按照标准化模式,在新沂连锁运营了5家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配备适老化设施、中央厨房、标准化服务等,服务水平和质量有了质的飞跃,人们对农村敬老院的认知得以刷新。

记者了解到,新沂农村养老服务改革的关键点在于打破乡镇敬老院“一镇一院”“镇办镇管”模式,整合建成7个具有全日托养、日间照料、上门服务、区域协调、服务转介等功能的标准化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由县级民政部门直管。改革后,该市农村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由不足15%提升至50%以上。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同时向社会老人开放,7个中心总体入住率当前达到71%。

促进资源互补,

乡镇卫生院托管养老更专业

沛县敬安镇徐丰路南侧有一处园林式院落,建筑红瓦白墙、整齐划一,静安护理院就坐落于此。院旁是敬安镇敬老主题公园,环境优美、交通便利。

沛县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科长张永民介绍,4年前,敬安镇政府出资将镇敬老院改造成静安护理院,交付敬安镇中心卫生院托管。目前该院有护理型床位150张、集中供养(五保老人)床位40张,入住来自沛县及周边县区的老人178人。院内设置医疗服务区、日间照料区、失能失智护理区,每间房屋均配备呼叫系统、喷淋设施,全自动智能洗澡机、中心供氧系统、彩超室、心电图室、针灸、理疗等医护设备一应俱全,护士站、心理疏导、临终关怀等服务24小时值守。住在这里,在院老人可享受“小病不出门,大病5分钟到敬安镇中心卫生院就诊”的便利,院里十亩颐养农院和宽敞明亮的生活休憩走廊更是赢得周边老人及家属青睐。

近日,民政部等2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的指导意见》,其中吸纳了江苏农村养老服务多项经验做法。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农村养老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失能照护、医康养结合、助餐、探访关爱、学习娱乐等突出服务需求得到有效满足。作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县,沛县整合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专业资源,实现乡镇卫生院与养老服务设施统筹规划、毗邻建设、一体运营,采取卫生院转型护理院、托管敬老院等多种有效方式实现资源共享、服务衔接,打造独具特色的医养结合“沛县模式”,为解决农村失能老年人护理难题找到了适合当地的改革路径。

据悉,省政府连续4年将农村养老服务纳入民生实事项目。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129所以失能失智特困老年人专业照护为主的农村特困供养服务机构,实现县级全覆盖;建成236所标准化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实现每个涉农县(市、区)至少建有3所标准化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的目标。

强化政策支持,

激活释放多元主体活力

相较于城市,农村“未富先老”“未备先老”问题更为突出,面临基础条件薄弱、服务网络不健全、支付能力不强、经营主体参与度不高、社会力量培育不足等短板弱项。省民政厅厅长谢晓军表示,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重点和关键都在农村,落脚点是大力发展农村养老服务。江苏正在优化顶层设计、坚持改革引领,对城乡养老服务体系作出整体性、系统性的制度安排,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推动城乡养老服务有序协调发展。

记者从会上获悉,未来一段时期,我省将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上不断发力,从制度设计、发展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入手,大力推动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并行、设施建设与能力提升并举、事业进步与产业发展并重,家庭尽责与乡邻互助结合。在农村养老服务体制机制改革上,民政部门将在全省推广新沂经验,采取县级民政部门直管、委托运营、招聘专业人员管理、转制为国有企业等方式,推进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和乡镇特困人员供养机构运行机制改革,推动农村养老机构面向社会老年人开放。此外,还将全面提升农村医养结合能力,做实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与农村养老服务机构签约合作机制,支持医疗卫生机构将健康管理服务延伸到养老机构。

各地还将落实农村养老服务土地、财政、人才等优惠政策,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参与农村养老服务供给,支持农村养老服务机构连锁化品牌化运营。加快建立农村养老服务公共财政长效投入机制、绩效评估机制,在乡村振兴中统筹使用资金,逐步提高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和运营补贴水平。探索实行“政府补一点、集体出一点、社会捐一点、个人付一点”的资金筹措模式,保障村级养老服务设施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可复制性。

今年,全省将高质量完成1000个乡村互助睦邻点建设任务。村级互助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各地村庄规划,“中心户”多户搭伙、村志愿者预约送餐等模式将复制推广,灵活解决农村老人助餐难问题。农村灵活就业人员、留守妇女、低龄活力老人经过民政部门技能培训后,将就地为本地老年人提供养老护理服务。□ 本报记者 唐 悦

责编:秦春凤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