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要闻 > 正文
从“一团一策”到殊途同归——江苏三个文艺院团深化改革的实践与启示
2024-08-25 08:02:00  来源:新华日报  

8月16日,为期16天、连演15场的江苏大剧院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圆满完成“回娘家”之旅。演出门票早早销售一空,场场爆满、座无虚席。

看似“小众”,却能吸引“大众”。这样的“爆火”既非偶然,也非个例。近年来江苏演出市场上,各种类型文艺创作生产单位争先杀出“一片天空”。精品舞剧背后有何密码?濒临解散的基层院团怎样复兴?年轻的交响乐团何以与世界“交响”?记者分别对话舞剧《红楼梦》创作团队、涟水县淮剧团和苏州交响乐团,寻找“一团一策”不同突破路径背后,殊途同归的改革“密钥”。

改革用人机制:

汇聚人才成就作品

“天选宝玉”“没见过这么适配林黛玉的人”“刘姥姥特别活灵活现”……许多观众看完舞剧《红楼梦》,常常会惊叹舞者与角色的适配度。

选人用人,直接关乎一台剧能否立得住。在江苏大剧院舞剧团首席演员、刘姥姥饰演者宋玉龙看来,舞剧《红楼梦》在用人机制上有很大创新:招聘演员不看奖项、成就、资历,更看重演员与角色的契合度,即“像不像”——和87版电视剧《红楼梦》选角准则如出一辙。

文化生产的核心在人,改编经典《红楼梦》需要传承与创新并重。江苏大剧院大胆启用以90后为主的主创团队。“通过最大程度把创演主导权交给年轻导演、编剧、作曲和舞者,我们充分地激发出青年艺术家的创新创造活力。”江苏大剧院副总经理李斯思说。在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院长许薇看来,该剧成功的关键正是青年艺术家们赋予的“当代审美性”,为传世经典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苏州,也有一支充满新活力的青年艺术家队伍。平均年龄30岁出头、乐手来自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苏州交响乐团“成团”8年,就成长为国内外音乐界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2016年,中国交响乐发展基金会理事长、上海交响乐团前团长陈光宪,接受苏州邀请参与苏交筹备。新团首先遇上“招人难”,传统解法是到兄弟乐团“挖人”。陈光宪则认为,与其互挖墙脚,不如走到国际上招聘良才。通过国际音乐界同侪热情发动,不到一年时间,一支年轻、高起点、国际化的交响乐团就在金鸡湖畔诞生,创下交响乐团建团史上的“苏州奇迹”。

“当时我从瑞士回国,想找一个年轻的乐团发展,发现苏交有陈光宪、陈燮阳、许忠这‘三驾马车’,还发布了清晰成熟的乐季计划,刚建团就与穆蒂合作。”三十而立的北京小伙贾晓可,当下就决定和乐团一起“闯一闯”。如今,贾晓可已是苏交第二小提琴首席,还捧回苏州工业园区“高端人才”荣誉。

不仅要用年轻人,用人理念也要“年轻”。苏交坚持“无论中外,同工同酬”,同时不遗余力“引进来”和“走出去”:每年邀请世界级大师合作,擦亮苏交品牌,让乐手有更多学习机会;每年出访演出,提升苏交的国际知名度,曾受邀至联合国总部举办中国新年音乐会,还在新加坡、东京、柏林、汉堡、维也纳等地知名场馆亮相。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扎根乡土的涟水县淮剧团,似乎和国际范儿的苏交完全是两条赛道,但在“出成果”和“出人才”上的思路不谋而合。

1994年,翟永军被分配到涟水县淮剧团。彼时正处于“老戏老演、老演老戏”的剧团,既没成果,也没人才。“仓库就是最大的排练场,但在当时我们几乎无戏可排。”

无戏就找戏。“淮剧源于乡村,基层剧团的主场是乡村,演员也全部来自乡村,写农村戏再合适不过。”盐城知名编剧袁连成在农村长大,这里也为“涟团”生长提供了丰沃的土壤。与“涟团”达成合作后,袁连成一头扎进农家,一番沉淀后将题材对准了“新人”——活跃在涟水大地的江苏首批大学生村官。

2010年,全团停发3个月工资,集资创排《鸡村蛋事》,袁连成16次易稿。剧团转型头炮打响,拿下江苏省淮剧节“大满贯”,更从演出大篷车走上白玉兰颁奖台,开创白玉兰评奖历史先河。自此,剧团打破体制障碍和行业壁垒,采用“剧组制”运作模式,实行“剧目揭榜挂帅制”,变“以人养戏”为“以戏用人”。此后,聚焦留守妇女和留守村长的《留守村长留守鹅》、讲述“文化扶贫”的《村里来了花喜鹊》、展现关键时刻党员风采的《哎哟,我的憨哥哥》……从村民到党员干部,从“村官三部曲”到“党员三部曲”,剧团踩准时代节拍,让悠扬戏韵氤氲在乡村烟火中。

转型复兴越走越顺,人才是关键。涟水县投入近200万元,委托扬州艺校、淮安艺校定向培养20名淮剧学员,实施“名师带徒”计划,形成一支梯次分明、结构合理、创新能力突出的文艺团队。陪伴“涟团”近50年的涟水县戏剧家协会主席、涟水县淮剧团原副团长许晴说,“我们会帮助年轻演员尽快成长起来,让他们在淮剧舞台上实现梦想。”

改革扶持手段:

抓环境促模式创新

“涟水现象”蜚声全国剧坛这幕“好戏”,有台前剧团的一心求变,也有帮在关键的幕后助力。

启动实施3200多平方米的团部及小剧场建设、通过财政补贴支持剧团常态化开展送戏下乡,对超额完成演出场次的剧团给予每场4000元的补助……近年来,江苏陆续出台艺术基金、精品项目扶持等政策,市县两级则针对基层文艺院团发展困局,从体制机制、政策扶持、人才支撑、绩效考核等多方大力推进改革创新。“涟团”先后获得省市奖补资金1000多万元,曾经“穷得直不起腰”的基层剧团有了饱满的精气神,在农村题材轻喜剧的创作道路上大步向前。“我们赶上了好时代,遇上了好政策。”翟永军感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要“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舞剧《红楼梦》在创排初期并不受业内关注,一次次打磨成就了如今的现象级爆款。也有一点不可忽视——作为指导方的省委宣传部,和作为策划方的省文投集团,“把关”时坚持在审慎基础上抓大放小,对意识形态“不撒把”、对艺术创作“不干预”、对成果体现“不苛责”。“他们鼓励创新、我们敢于尝试。”李斯思总结。

敢于尝试的还有“成团”方式。“别的剧都是先有团再有剧,而我们是先有剧后立团。”李斯思介绍,《红楼梦》创排之初,所有演员均为外请,随着演出市场日益复苏,依靠外请难以为继。2022年,他们尝试在全国剧院中第一个成立舞剧团,如今《红楼梦》已是以本院舞团为支撑、部分为外请主演的运营模式。舞剧《红楼梦》大火,意味着江苏大剧院成功探索出了一条以经典文学题材为主要方向、以联合多个制作方为主创模式、以打造生产型表演艺术中心为主要目标的原创剧目生产制作道路。

从传统剧场向表演艺术中心转型,这条自组“成团”的模式创新之路,同样获得了背后主管部门全力背书。苏交“成团”路上,背后支持亦很关键。“苏州政府很支持我的选择,专门配备人员辅助外籍乐手招聘工作,只要看到合适的我们就打电话回来,他们马上谈合同;我们招聘一圈回来,合同都谈得差不多了。”陈光宪点赞苏州服务型政府的办事效率,就连以往最头疼的首席落户,也交由政府一揽子处理。

正是如此,苏交才从零起点不到一年“成团”。作为业界元老,陈光宪对苏交有几重改革构想,其中开了国内专业院团先河的,是乐器制度改革——乐团购买、乐手自带和租借相结合。仅这一项,就节省采购成本约3000万元。构想一一落地,苏州毫不保留地支持依旧。

改革圈粉策略:

观众为本培育生态

陈光宪的另外几重改革构想是,打造自己的乐季,打好国际化这张牌,以及最根本的是培育苏州城市的交响乐土壤。

培养音乐土壤至关重要。“苏交的音乐会办得很好,但跟国际国内许多古典音乐氛围浓厚的城市相比有很大差距。我担心一直待在这里,回到国际上可能会落后5年!”一位英国乐手的辞职,给陈光宪带来很大的触动——苏交需要有自己的乐季。

乐季是表演机构或场馆的周期性规划,通常不少于连续33周,是职业交响乐团“标配”。如今,记者翻开苏交2024—2025音乐季节目单,贝多芬、李斯特、德彪西、莫扎特等大师经典一应俱全,里卡尔多·穆蒂、陈燮阳、许忠等当代大咖倾情演绎。清晰的规划、高质量的执行,苏交不仅留住了乐手,也在不断培育城市气质。

推动城市成为“爱乐之城”,还需走出音乐厅。“乐·客厅”、“乐·课堂”、音乐阶梯、“大咖聊古典”、“大手牵小手”艺术普及周……苏交的艺术普及特色品牌,构建了覆盖学校、社区、企业的艺术普及全链条。在全国率先成立附属青少年交响乐团,今年还将携手穆蒂,将意大利歌剧学院项目引入苏州……如今,苏交每年演出超百场,综合营收逐年稳步提升,人们欣喜地看到新乐团新动作依旧不断。一票难求的观众席里,常能看到熟悉的面孔,也几乎没有乐手离开。

舞剧《红楼梦》同样很火,观众想“入梦”却不容易。以观众为导向,江苏大剧院又开先河——舞台剧实名制售票。“我们不仅在江苏大剧院做实名制,也在巡演的各家剧院推行实名制,同各个有条件的剧院一起来做这件事。”在李斯思看来,让观众不用花高溢价就能看到心仪作品,是他们回馈观众的题中之义。

回馈观众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倾力演出。参演《村里来了花喜鹊》时,许晴已逾半百。为贴合角色举止身形,她40天减重18斤,每日排演剧目、学习唱腔近20个小时。“夜里躺在床上,脑子里也都是台词和走位。”

演员与观众有着深深的羁绊。“我到现在也忘不了,有一年夏天团里到涟水麻垛乡演出,现场雷电交加,但观众没有离场,我们也坚持到了最后。”当大雨倾盆而下时,观众演员一起躲进篷车舞台下的空地。“台下空间有限,我们彼此挨着彼此,就这么手拉手挨过了暴雨。”那一刻,许晴深切感受到舞台上下的羁绊。“我们不放弃观众,观众就不会放弃我们。”

这也是为什么火了的“涟团”,依旧执着于乡土戏。“‘涟团’走出的路,即为农民写戏,为农民演戏,不东张西望,不好高骛远,因为适合自己,所以持续性发展。”翟永军认为,这也是基层剧团的共通路径,“找准定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排演适合自己的剧目,切勿盲目攀高,丢了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记者 陈月飞 洪叶

柏丽娟 冯圆芳

责编:杨梦媛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