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是国家繁荣发展的生力军,其安全素养直接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国家安全教育是增强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引导大学生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途径。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创造、凝聚的精神文化结晶,蕴含丰富的国家安全思想,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理想和崇高价值追求,是新时代大学生构建崇高信仰、树立坚定信念的精神源泉,其核心价值和精神实质对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具有重要启迪作用。
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引导新时代大学生缅怀先辈的战斗历程,继承革命奋斗精神,学习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和先进实践智慧,有助于涵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增强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使其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坚定力量,铸牢高校国家安全教育基石。
融入课程教学,筑牢国家安全教育主阵地
红色文化蕴含着深厚的爱国情感与革命精神,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国家安全教育,能够深化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其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担当意识。课堂是国家安全教育的主阵地,课程是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基本载体。加强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高校需按照“国家安全教育进学校、进教材、进头脑”的要求,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将红色故事、红色精神等元素融入国家安全教育课程,同时将红色文化中的安全元素融入各学科课程思政教学中,开设与红色文化相关的国家安全教育公共选修课程,进而构建多层次多维度国家安全教育课程体系,将红色文化全方位融入高校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红色文化中安全元素的挖掘,如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战略战术,包括许多感人的历史事件、鲜活有力的革命精神,将其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感受革命精神的同时,唤醒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加深学生对国家安全的认同,激发其为国家安全贡献自身力量的热情。
融入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国家安全教育育人能力
教师是红色文化教育的传播者和引导者,教师红色文化素养的高低决定着红色文化融入国家安全教育的程度及教育效果。将红色文化有效融入国家安全教育,高校需提升教师的红色文化素养。首先,高校可以通过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国家安全教育和红色文化方面的专题培训、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方式,让教师全面深入了解与掌握红色文化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开展国家安全教育奠定基础;其次,高校可以组织召开红色文化融入国家安全教育的专题教学研讨会,通过交流学习,增强其对红色文化内涵、精神实质的理解,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将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教学中,创新国家安全教育形式,提高课程教学育人效果;再次,高校还可以鼓励教师开展红色文化与国家安全教育方面的课题研究,通过深入研究,进一步增强教师对红色文化的认知与理解,提升教师红色文化素养,增加红色文化融入国家安全教育的广度与深度,强化红色文化在国家安全教育中的价值引领作用,进而推动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深入开展。
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国家安全教育氛围
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历史与精神内涵,彰显了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时期的伟大红色精神。校园文化是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弘扬和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挥着重要的育人功能。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红色文化与国家安全教育的契合点,将其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如以“传承红色基因,共护国家安全”为主题开展红色文化宣讲活动,讲述红色故事中的国家安全思想,展示红色文化与国家安全的重要关系;组织丰富多样的校园红色文化活动,如红色文化知识竞赛、红色歌会等,让大学生在活动中深刻感受革命精神,增强其爱国情怀。高校还可以在校园内建设红色雕塑、红色文化廊等红色文化景观,如常州工学院的“三杰群雕”,已成为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让大学生在校园内随时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激发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与爱国热情,自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自身的国家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助力提升高校国家安全教育质量。
融入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红色文化是实践的产物,高校作为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主阵地,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需重视实践活动对推动红色文化融入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作用。首先,高校应充分挖掘本土红色文化资源,通过与地方红色教育基地合作,组织大学生参观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如红色文化博物馆、革命纪念馆等,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深入了解革命历史,感受革命精神,解读红色密码,汲取红色文化精神力量,将革命精神转化为自觉行动,为维护国家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其次,以红色文化为载体,开展以“牢固树立和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将红色精神付诸实践,鼓励大学生参与红色文化志愿服务,如在革命纪念馆担任讲解员、参加红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活动,通过参与活动,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其捍卫国家安全的信心与决心,将“国家安全”植根于心中,为国家安全贡献青春力量。□ 陈 艳
(作者单位:常州工学院;本文系2022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思政专项项目“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SJSZ0625〉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