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要闻 > 正文
用声音唱响经典 赓续中华文化根脉
2024-12-04 09:03:00  来源:新华日报  

为挖掘与诠释中华经典文化的内涵及现实意义,引领社会大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更好地熟悉诗词歌赋、亲近中华经典,更加广泛深入地领悟中华思想理念、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人文精神,教育部、国家语委从2018年开始,组织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通过开展经典诵读、书写、讲解等文化实践活动,更好地发挥语言文字在提高国民语文素养、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独特优势。

“普通话诵经典,规范字书中华”。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以立德树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任务,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核心内容,以诵读、书写、讲解等文化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以课程教材、资源平台及人才培养建设为基础支撑,充分发挥语言文字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为青少年的美好人生打下鲜明中国底色,为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提供有力支撑。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文明也以独具民族性的语言和文字为载体,在华夏大地上赓续。朗诵,是有声语言的艺术再创作。在中国古代,人们通常将诗词加以兴发感动,借吟诵之式来激活诗词,并充分调动情感进行二度创作,以达到还原诗歌美感,赋予诗歌真情实意之用。吟诵之式最早可溯源至西周时期。《周礼·春官·宗伯》中曾曰:“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意思是,古代士大夫子弟到了适学之龄,需向大司乐学习“乐语”,以掌握比喻、称引古语、背诵诗文、吟咏诗文、提起话头、回迁筮述之道。

春秋时期,“诵”频繁出现在各种外交场合抑或宴会朝堂之上,作诗之人采用吟诵的有声语言表达形式,诵出诉求,体现态度,表达愿望。《左传》中就曾记载:“秦哀公为之赋《无衣》。”在当时,因楚国频繁遭受吴国入侵,楚国又恐兵力不及,被吴国抢夺城池,有濒临灭绝之患,便委派申包胥至秦国求援军相助,秦国拒之。然使臣申包胥在秦国朝堂之外苦苦哀求,哭了七个昼夜,以真情打动秦哀公,使其当即“诵”《诗经·无衣》,表达出愿意出兵相助的态度和立场。由此可见,又一种因“诵”而衍生的表达形式应运而生。

先秦时期,“诵”多为士大夫献诗国君,讽谏、陈情所用。历史上,周厉王因其暴政、弗听,国人无人敢出言指责他的不是,召穆公劝导其广开言路,引导国人各抒己见,并举例指出:在天子治国理政期间,三公九卿等时常奉上讽谏类的诗歌,再由盲人乐师“诵”给天子听。由此可见,这种百姓发表议论、大臣作诗、乐师吟诵的形式,是当时国家治理水平的表达形式,充分说明吟诵在国家治理中起到的作用。

东汉时期,人们用声音进行创作,进而表达出诗词歌赋的节拍,为“诵”的又一艺术表达形式。不仅如此,在当时的私塾里,极其盛行一种叫作“弦诵”的朗诵表达形式,即人们将诵诗与琴瑟弦乐之类合鸣,形式与当代配乐朗诵相似。魏晋南北朝时期,朗诵的艺术表达形式再一次细化,有了全新的定义和表达形式。南朝梁沈约曾在《南史·陆厥》中写道:“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首次提出诗歌朗诵需要格外注意四度音律、节奏等重要因素,而这也与现当代有声语言传播研究中的调值、轻中重格式等相近。到了唐代,诗律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之中,此乃古人对“诵”的又一大创新与探究。宫廷官府之中,常有伶官在觥筹交错间作诵诗表演,文豪诗人也以吟诵彼此诗篇会友,以吟诵本领的高低定胜负。由此可以看出,在唐朝就已经初具现当代朗诵大赛的规模形式了。

在中国古代,若论“朗诵”二字正式出现的时期,大致可推演追溯到宋代。宋代陆游在其《剑南诗稿》中的一首诗里曾写道:“横陈粝饭侧,朗诵短檠前。”苏东坡在《赤壁赋》中也曾写下:“诵明月之诗。”朱熹曾曰:“读《诗》正在于吟、咏、讽、诵,观其委曲折旋之意。”直抒胸臆地表达出自己对于“朗诵”的看法和见解。由此不难得出,在宋朝,人们就已经将朗诵从最初的教授“乐语”、外交陈情、朝廷献诗等较为局限的表达形式中解放出来,从更深层次开始剖析作品的内在意义,“诵”之。这与现当代朗诵艺术中“内在语”的意思十分相近。

在元代,朗诵又与元曲巧妙结合。首次出现“念白”“上场诗”“下场诗”之说。在戏曲演唱前、演唱中、演唱后,分别以“诵”的形式进行讲解或过渡串场,而这也与现当代朗诵艺术形式当中的散文、小说等篇章朗诵形式格外相似。明清时期,人们对“诵”的认识又衍生至文学作品领域。在《说文解字》中曾记载:“倍同背,谓不开读也;诵则非直背文,又为吟咏以声节之。”在明清小说典范《红楼梦》中,也曾多次用到“说”“唱”“念”等词汇。这与现当代朗诵艺术形式中带有吟咏腔调的朗诵十分相近。

中国是诗的国度。几千年来,涌现了屈原、陶渊明、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龚自珍等优秀诗人,杰出作品美不胜收,是中国文学史上璀璨的明珠。“诗言志,歌永言。”优秀的诗歌以其富有创造性的语言,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宝库,使读者感受到诗歌语言的典雅和优美,感受到诗人宽广的胸怀、伟大的人格和高尚的思想境界,更使朗诵者领悟到做人的大义和正道,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近年来,为切实发挥语言文字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中华经典诵读工程支持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等品牌节目,从字到词到篇章深入挖掘,充分体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引导支持学校举办推广普通话宣传周、阅读节、汉字文化节、诗歌节等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化活动,建设“中华诵”“经典伴我成长”“最美诵读”等一批校园诵读品牌,通过开展一系列接地气、聚人气的语言文化活动,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为了让广大群众在浩若烟海的中华经典中明确应该读些什么,工程构建了“中华经典资源库”,含约1.2万分钟的诵写讲视频资源,为了让民族地区、农村地区的师生们平等地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构建了“中小学语文示范诵读库”,并邀请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示范朗读,推进了中华经典的视听化作品开发创作,对引领社会大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更好地熟悉诗词歌赋、亲近中华经典,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人文精神,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挥了积极引导作用。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考察时指出:“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

一座姑苏城,半部江南诗。为了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升青少年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苏州市将保护苏州方言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巧妙结合,苏州市已经连续十五年举办“三话”比赛,这是苏州最具特色的语言比赛。比赛专门考查中小学生普通话、苏州话和英语使用能力,体现了构建和谐语言生活的积极态度。三种语言不是竞争的关系,而是相互配合的关系,既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又传承本地特色,还保持开放视野。

立足中华文明探源与“江南文化”品牌打造,苏州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苏州之路,扎实推进了苏州教育和语言文字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近年来,苏州市多措并举做优做强品牌活动阵地。截至目前,“三话”比赛共计有700万人次参与;每年坚持举办推普周苏州系列活动,近五年共有650多万人次参与;举办“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系列活动,累计参与活动达1600余万人次。越来越多热爱语言文字工作的人涌现出来,守护着这一座名城的文明之光。

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通过身体、语言和思维的协调,可以更有效率地接受和累积信息,进而加快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记忆。经典作品诵读作为青少年走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渠道,在塑造文化现代传承价值上,也具备一定的作用。通过朗诵经典名篇,挖掘与诠释中华经典文化的内涵和现实意义,引领广大青少年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不仅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青少年更深入地熟悉家乡语言文化特色,熟悉家乡的诗词歌赋,亲近中华经典,有助于广泛深入地领悟中华思想理念、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人文精神。通过朗诵经典文学作品,可以让这些作品得到更广泛的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这些优秀作品,把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通过声音语言传递给更多的人,让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 祝捷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传媒学院)

责编:秦春凤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