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时代,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完善网络综合治理,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在“积极老龄化”和“老年友好”理念驱动下,老年群体充分享受数字技术和智能化服务带来的数字便利,逐渐从“数字难民”成为“数字新移民”,老龄网络文化也应运而生。围绕老年网络文化建设和治理的现实问题也日渐彰显,研究构建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老年网络文化已是当下“老龄社会+数字中国”的当务之急、迫切之需。
制订多维政策支撑,推进“老龄友好型社会”和“数字普惠”
建设老龄友好型社会要以促进老年群体社会参与和发展为目标,首先是高质量养老,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结合的中国式养老服务体系。其次是社会化适老,从家庭适老化、社区适老化向公共设施适老化、公共服务环境适老化的宽度扩展;从装修适老化、建筑适老化向互联网应用适老化的深度挖掘。最后是科技助老,推动新兴技术在银发经济的广泛应用,不断提升智慧健康养老技术的研发能力,丰富适老化科技产品的种类,拓展服务场景。
数字普惠旨在推进全体公民的数字媒介素养,通过数字技术促进社会公平与共享,构建“数字包容”社会。具体的做法有:通过老年大学、社区教育提升老年群体媒介素养,营造老年群体终身学习的氛围;通过老年群体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加强老年数字科普教育,提高其使用数字媒体能力和反诈能力;通过代际反哺,鼓励代际间帮助老年群体掌握数字化操作,融入数字时代。
一方面,政府应出台扶持老年媒体政策,通过政策引导培育有影响力的新时代老年群体主流网络媒体,从而塑造新时代老年群体意见领袖,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和典型形象榜样作用。另一方面,针对老年人信息获取需求与能力,加强法律法规监管,维护老年人互联网场域的基本权益,规范健康网络信息传播路径。针对老年群体依赖程度很高的主流社交软件,推出更具有针对性、信息推送更精准、谣言监管更严格的“内容适老化”版本,提高信息传播的精准度,优化传播效果,满足老年群体的信息获取和社会参与的需求。
塑造多元文化,破除老年刻板印象,挖掘长寿人口新红利
破除老年群体孱弱落后、保守固执的消极刻板印象,让他们更主动地帮助其他群体和参加各种社会活动。首先要肯定老年群体的成长,随着老年群体在网络文化体系中参与度和影响力的不断提高,其日益担任起传统文化传播者、家庭健康把关者、隔代抚养承担者、银发经济消费者、社会活动志愿者等多重身份。
相对于年轻群体,老年人在人生历程中接受更多传统文化的浸润和熏陶,在价值观念、生活习惯、言行举止等方面拥有传统文化的烙印,因而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低龄老年群体主动学习基本的健康养生知识,在日常家庭事务中,承担起家庭健康把关者角色;在隔代抚养中,老年群体对孙辈的身体健康、学业成就有一定影响,需要鼓励老年群体学习专业化、系统化、现代化的育儿理念和方式,做好隔代抚养承担者;发现和挖掘老年群体的潜在需求,释放老年人消费潜力,发挥老年群体在经济活动中的参与度和参与能力,培育好银发经济消费者;结合中国式志愿服务特点,引入现代管理方式,持续发挥老年志愿者在党建工作、基层文化教育、环境保护、社区治理、邻里互助、扶贫帮困中的作用,赋予老年人晚年生活更多的社会意义和价值认同。
健康积极的网络文化不仅为老年群体提供了丰富生活、寄托情感、缓解焦虑的场域,更是促进老年群体增强代际沟通、文化再哺育的传播渠道挖掘长寿人口新红利,增强代际朋辈之间网络数字互惠,引导老年网络亚文化正向发展。
多重动力驱动,激发政府、企业、老年群体参与动力
积极老龄化战略驱动政府顶层设计动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随着老年网民的不断增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遵循网络的基本传播规律,加强主流舆论的引导功用,建设兼具开放性与包容性、建设性与成长性的老龄网络文化成为政府网络文化治理的重要一环。
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驱动网络媒体企业动力。近年来,“老年网红”“网络老年大学”“老年短剧”等概念异军突起,老年网络媒体从产品设计、业务流程等进行适老化升级,吸引老年用户的使用,如爱奇艺、优酷等长视频平台陆续上线“长辈模式”;快手推出“健康中国·老年守护”计划、“银龄心愿单”计划等;抖音持续鼓励适老化内容创作,开通“老友专线”,升级“老年人权益保护专项”治理等。企业用敏锐的商业嗅觉感知到老年群体经济价值的同时,也要用高度的责任感培养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老年网络文化,要强化内部监管责任,对内容进行更严格的审核和把关。
自我价值实现和社会参与驱动老年群体参与动力。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新增网民742万人,其中,50—59岁、60岁及以上群体分别占新增网民的15.2%和20.8%。数字时代的到来让老年群体享受互联网带来的数字便利和娱乐消遣,获得价值补偿、身份认同,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参与社会互动。□ 黄 璜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养老服务与管理学院、养老产业学院;本文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一般项目“构建积极健康的老龄网络文化研究”〈24ZXZB005〉、南京中医药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育专项项目〈24XRC007〉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