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要闻 > 正文
水乡又闻道情声
2025-02-13 08:57:00  来源:新华日报  

2月12日,伴随着道情简板和渔鼓声响起,海安市墩头镇墩头村村民王德仁的小院里一下子热闹起来。文化志愿者崔世和身着红色长衫,怀抱渔鼓,手持简板,激情表演“海安水乡道情”,时而演唱传统曲目,时而说唱国家大事、群众关心的民生热点及身边趣事,村民看得聚精会神、听得津津有味,不时拍手鼓掌,并拿起手机将精彩片段录下来。

道情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一般以唱为主、说为辅,唱者怀抱渔鼓、手持简板,自行伴奏说唱。在海安地区广为流传“水乡道情”,在音乐上保存了一些古老的唱腔、曲调,将百姓日常生活、民间传说、历史故事、道德伦理作为表现内容,大多以登门说唱形式流传于民间。

随着村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大众传播媒介的日益普及,加之老艺人相继谢世,“海安水乡道情”一度濒临失传。近年来,地处里下河水乡的墩头镇组织文化志愿者,采取“五个一”措施全力抢救“海安水乡道情”,即打造一支队伍,编制一本校本教材,上好一堂道情艺术课,创作一批新版道情节目,营造一种保护、传承氛围。

墩头镇中心小学把“水乡道情”融入美育教学,打造道情唱习所、敲响亭等阵地,开展系列道情传习活动,学校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挑选语文和音乐老师整理唱词和乐谱,带头学唱道情技艺,编写道情传习教程,以‘学、唱、演、做’形式让‘水乡道情’在课堂上精彩呈现。”墩头镇原教育管理服务中心主任陆军说。

如今,焕发新生机的“海安水乡道情”,成为当地一张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文化志愿者将红色经典、好人好事、政策传递融入道情节目创作,在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之余,畅通政情、辅助解决现实问题。其中,《好家风放飞中国梦》荣获江苏省微党课二等奖,先后获得海安“草根上讲台、乡音传理论”理论宣讲志愿者风采展示活动一等奖、海安群文汇演一等奖,墩头镇也被南通大学授予“海安水乡道情学研基地”称号。□ 本报记者 丁宏波 通讯员 周强

责编:秦春凤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