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市各个社区,一股创新基层治理的新风正在悄然兴起。
去年以来,从家门口的幸福食堂到社区烟火气十足的公益集市,从和谐共融的商居联盟到活跃在各处的志愿服务团队,一系列暖心项目和创新举措正深度嵌入社区治理的每一个角落。
这一切的背后,是徐州市委社会工作部以党建为引领,积极探索“五社联动”新路径的生动实践。通过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五位一体协同发展,我市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深度,共绘基层治理的“同心圆”。
党建引领
凝聚基层治理“向心力”
在汉风街道太行路社区,一个名为“志愿太行-新业态之家”的小程序成为外卖骑手、快递小哥等新就业群体的“掌上宝”。
这个小程序不仅提供了党建学习、民政救助、公益基金等功能,还形成了发现问题、及时上报、接单解决、积分奖励的有效闭环。外卖员苏畅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有了这个小程序,我们在送餐途中发现道路破损、下水道堵塞等问题都能随时上报,还能获得积分奖励,很有成就感。”
这只是我市党建引领“五社联动”机制的一个缩影。只有强化党建引领作用,才能确保“五社联动”机制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为此,我市全面开展党建引领“五社联动”基层治理创新,以社区为服务平台,推进区域党建联建,协调各方主体力量,共同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
在党建引领下,我市的社区治理格局焕然一新。各地纷纷成立“彭城驿站”,为社区居民和新就业群体提供暖心服务;发布“骑手友好路线图”和“专用通道”,方便小哥们顺利进入小区;成立“志愿太行党建学堂”,量身定制实用技能课程,提升新就业群体的职业素养和归属感。这些举措旨在尽力满足新就业群体的实际需求,也为他们参与社区治理提供了平台和渠道。
为了更好地推进“五社联动”机制,徐州市委社会工作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组织功能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购买服务、委托项目、以奖代补、公益创投、近邻互助等方式,开展活动6280余场,链接社会资源543家,整合力量开展志愿服务、关爱帮扶、资产盘活、基层治理等工作,惠及23.95万人。这些项目不仅涵盖了社区居民的方方面面需求,也极大地提升了社区治理的精细化水平和群众满意度。
多元联动
构建基层治理“新生态”
在汉风街道昆仑社区,“先锋公益集市”已经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品牌。每逢开市日,社区的广场上总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从理发、缝补到磨菜刀、修家电,居民们在这里可以找到各种生活所需的服务。而公益集市不仅是一个提供便民服务的平台,更是一个拉近邻里关系、共筑和谐社区的重要载体。
为了吸引更多辖区居民融入社区、参与治理,昆仑社区建立了“社区党员+社区工作者+社区共建单位+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的五社联动体系,积极争取社区商户、爱心企业和共建单位的支持,链接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公益活动。在公益集市上,政策咨询、健康义诊、便民服务、法律咨询等10个主题摊位满足了居民的多元化需求。同时,260多家非公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体工商户也结合自身优势,提供心理咨询、家政保洁、养老医护等便民服务,有效拉近了商铺和社区居民的距离。
社会组织主动参与、社工人才专业赋能、志愿服务有效供给、慈善资源挖潜注入的场景正在我市不断上演。徐州市委社会工作部依托高校社会工作专家资源,分批分层次培训社区工作者,提升基层治理专业化能力。同时,围绕“一老一小”、基层治理等群众关切问题,征集志愿服务项目,打造“友好徐州”志愿品牌,为“五社联动”机制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也为社区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和便利。
在多元联动的协同发力下,我市积极打造多样化的服务阵地和拓展多维度的服务平台,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邻里相会、有情有味”吃货街,到“‘益’心为民、万事大集”非遗体验活动;从“国潮汉风、喜迎元旦”先锋公益系列活动,到各具特色的社区文化节,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着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精准服务
回应群众“新期待”
在睢宁县睢城街道杨韩社区,一间干净整洁的“红色小食堂”成为了社区居民的“心头好”。社区15名妇女志愿者自发担任厨师,为食堂节省了人工开支;社区超市按内部采购价售卖蔬菜、肉类等物资;驻社区的6家爱心企业免费提供米面油;社区卫生室承担食品留样确保食品安全……这些暖心举措不仅让老人们吃上了干净可口的饭菜,也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红色小食堂”精准回应了群众的生活需求。在我市各个社区,借助“五社联动”平台,各类慈善与志愿资源正被源源不断地转化为贴心的服务。
鼓楼区牌楼街道水云间社区针对老旧小区商居混杂问题,组建“商居联盟”,搭建便民协商平台;泉山区七里沟街道新语社区针对妇女就近就业问题,建立“果园红”资源工作室;鼓楼区环城街道苏电社区则针对新业态从业人员子女托管难题,开设特色课堂、搭建志愿服务小组……这些精准的服务不仅解决了群众的燃眉之急,也让基层治理更加有效能、有温度。
不断探索创新服务模式,才能更好地回应群众的新期待,我市积极引入社会公益慈善资源,推进社区基金建设,为“五社联动”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同时,还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打造智慧社区服务平台,实现社区治理的智能化、精细化。在提升了社区治理的效率和质量的同时,也为居民带来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体验。
在精准服务的推动下,我市各地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项目化形式回应居民需求,让基层治理更加贴近民心、顺应民意。
从“单打独斗”到“握指成拳”,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服务”,“五社联动”机制正以崭新的姿态和蓬勃的活力,共绘基层治理的新画卷。未来,随着这一机制的不断深化和完善,我市的基层治理“同心圆”将越绘越大、越绘越美,为居民带来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本报记者 倪帅 通讯员 陈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