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专题2021 > “中国好人榜”江苏拟推荐候选人事迹公示 > “中国好人榜”江苏拟推荐候选人事迹公示(2024年第二季度) > 正文
徐九根
七旬老人为邓仲铭烈士义务守碑16年
2024-04-30 20:00:00  来源:江苏文明网  

徐九根,男,1950年7月生,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黄桥村村民。1943年,39岁的邓仲铭在抗日战争中牺牲。为了纪念他,当地政府在他牺牲的桥头树立“邓仲铭烈士殉难处”纪念碑。2008年,纪念碑上一任义务守护村民因病住院,徐九根前去探望时郑重承诺,将接过守护使命,将革命精神传扬下去。从此,他每天早上都会来到纪念碑前,为其扫去灰尘、落叶等,还放弃舒适居住条件,将家安在了距离纪念碑不远的地方。徐九根荣登“江苏好人榜”。

他主动请缨,接棒纪念碑守护重任

1943年,年仅39岁的邓仲铭在抗日战争中为人民献出生命。1981年,江宁县政府在烈士牺牲处修建“重民桥”,桥头立有一块“邓仲铭烈士殉难处”纪念碑。徐九根居住的黄桥村就在这处纪念碑旁,从小听着父辈们讲述邓仲铭烈士的英勇故事,对英雄怀有崇高的敬意。

为感谢烈士的付出,自从纪念碑立起来后,黄桥村的村民们就一直自发地给烈士守墓。2008年,村里的第四代“守墓人”俞家福因身患癌症住院,无法继续守墓,心里十分着急,时年58岁的徐九根去他家探病时知道了老俞的心事,主动承诺道:“我会守好邓仲铭烈士墓,你放心吧!”

他离群索居,只为常伴英雄左右

前些年,随着城市发展,黄桥村原有土地被征收,村民们都搬进了生活条件更现代化的楼房。

为方便祭扫,徐九根说服老伴放弃了舒适的生活环境,一起搬到了距离纪念碑仅百余米的小六圩泵站。这里房间很小,装修简陋,四周全是农田,没有一户人家,距最近的市集还有一刻钟车程,并不适宜人居。即便有种种不便,徐九根和老伴还是坚持了下来,日夜看护,就连除夕夜,也是到儿女家吃一顿年夜饭,再趁着夜色赶回来。

一次,一位教授大老远赶来祭扫,但找不到具体位置,幸亏徐九根及时发现了他,给他带路,教授一行才没错过。“我守着它,就有责任不让每一位祭奠烈士的有心人失望而归。”徐九根说。

去年年底,考虑到泵站管理需要,徐九根和老伴只好搬离了那里。新家距离纪念碑骑电动车要半个小时,这以后,徐九根每天7点多出门赶往纪念碑,打水、清扫、除草……往往一忙就两个钟头。遇到雨雪天气,只能步行前往单程就得一个多小时。

他意在传承,要把英烈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徐九根一直有个想法——把英烈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每当有人前来祭奠烈士,他都会向来访者讲述邓仲铭烈士的英勇事迹。去年,邓仲铭烈士的孙女邓春兰来此瞻仰先烈时,代表全家对徐九根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徐九根不好意思地回答:“我认字不多,更不懂什么大道理,但我知道,如今咱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全靠千千万万像邓仲铭这样的革命先烈奋斗而来。让烈士有一个干净的安息环境,是我唯一能为他们做的事。”

有时,社区和街道也会邀请徐九根给青少年或社区里的年轻人讲述烈士故事,不善言辞的他在女儿的帮助下还认真地准备了一份发言稿,“小时候我家里很穷,一年到头也吃不到一只鸡蛋,如今这日子简直就像天天在过年……”说到动情处,他常忍不住眼角湿润。

每年清明节前后,大批干部群众都会前来缅怀邓仲铭烈士,这也是徐九根一年中最忙的时候,他几乎全天守护在纪念碑旁。儿女担心他身体吃不消,徐九根拍拍胸脯说:“只要我能动一天,就会在这里守一天碑!”话语简单,却掷地有声。

徐九根曾获江苏好人、南京好人等荣誉。

责编:秦春凤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