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专题2023 > 强国少年——E起做新时代“四个自信”好少年 > E起说 > 雨花英烈精神 > 正文
第七十五期 | 战斗在敌人“心脏”的东大高材生
朗读人:沈彦初
2023-04-28 15:59: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人总是要死的,只要革命能够成功,我就是死了,还是有意义的,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青年投身革命斗争。”这席话是雨花英烈王崇典被捕后,对前来探监的弟弟所说的,表明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忠贞及视死如归的决心。

王崇典1903年出生于安徽涡阳,自幼勤勉好学。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革命浪潮迅速席卷中国大地,此时正在安徽芜湖芜关中学读书的王崇典也沐浴在这场甘霖之中,他不再满足于学校课堂教授的知识,而是将视野更多地投向时代思潮。他不仅撰写了《春思》《李家庄》《烈焰》等抨击社会弊病,满怀忧国忧民之心的剧作,还多次参与领导了学生请愿、罢课,支援工人大罢工等革命活动,为芜湖学生运动的开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学毕业后,王崇典回到家乡任教。他经常利用集会和假期,宣传革命思想,使当时涡阳地区许多青年倾向革命。五卅惨案后,他组织成立沪汉罢工后援会,积极投身反帝爱国运动。

1926年,王崇典考入国立东南大学,在这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熏陶,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凭着对革命的忠诚以及出色的工作能力,王崇典很快成为地下党组织的骨干人员。

1927年12月4日,王崇典参加了中共南京市委召开的南京市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并在会上当选为市委委员。这次大会主要讨论在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南京发动武装起义,从而动摇国民党统治的基础,推翻反动政权。会议上,王崇典满怀革命激情地说:“国民党像一潭污泥浊水,怎么搞也不行。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我们要鼓足勇气搞暴动,夺取政权才有幸福可言。”会后,他迅速行动起来,废寝忘食地四处奔忙,挑起了宣传思想和发动工作的大梁。

1928年5月,王崇典因参加南京台城秘密会议被捕。狱中的非人待遇,使他染病在身。即便如此,他心中仍牵挂着革命事业,常吟诵杜甫的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928年9月27日,在中秋节这个万家团圆的日子前夜,王崇典在雨花台被敌人杀害,牺牲时年仅25岁。

文字来源:雨花台红色文化研究院

责编:冯晓丹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