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图(1).png
春节的起源

春节又称年节,萌芽于先秦时期,形成于汉武帝时代。年节习俗随岁月的变迁,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变化、日臻丰满的历史过程。

上古时期,人们的原始信仰是年节形成的重要因素。那时,人们相信神灵是万事万物的主宰,认为日月天地之神、动植物之神以及祖先的神灵左右着人们的生活和命运。于是,在自然节气变化、农事活动等一些重要日子里,人们都要举行各种祭祀活动,以表达对神灵的崇拜、敬重和敬畏;特别是在年终岁末,还要举行庆祝丰收的祭祀活动,俗称腊祭。腊祭之日,要给祖先和各路神灵陈献祭品,以吹打奏乐、吟诵祝辞等方式感谢神灵保佑取得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然后,全家族的人饮酒欢聚,尽情狂欢。

“年”在最初并不是时间概念,而是指农作物生长的周期,如“五谷大熟为有年”。我国在夏朝已开始用“年”来表达时间的含义。从夏朝开始,各朝各代使用的历法不同,岁首的日期也因此变化,比如,夏朝岁首为正月,秦朝则以十月为岁首。岁首不固定,年节习俗就很难固定。

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颁行《太初历》,这是一部阴阳合历的历法。《太初历》把正月规定为岁首,使一年的开始与二十四节气的开端相对应。这样的规定,非常有利于安排农事活动,所以,尽管后世各代对历法多次进行修改,但始终沿用“正月为岁首”的规定。《太初历》的颁行,使得年节习俗最终定型,代代相传,并延续至今。

但是,汉代时的春节并不是指正月的年节,而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立春”曾是很重要的民俗节日,称为立春节或春节。在立春节,皇帝亲率众臣参加迎接春天来临的仪式。民间也有许多活动,比如“打春”,“咬春”等等,现在民间仍广泛流行的立春吃春饼,就是延续“咬春”的习俗。南北朝时,“春节”泛指整个春季。由于年节与立春节在同一时段,民间也愈来愈重视年节,“立春节”迎春纳福的主题自然而然地融入年节,致使“立春节”渐渐消失,立春也就仅指节气了。

历史上,春节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名称,比如先秦时期称“元日”“上日”,汉朝称“正日”,魏晋南北朝时期春节的名称是“元辰”“元正”,唐宋时期主要把“元日”称为年节。另外,历史上把“元旦”称作春节的情况也很普遍。辛亥革命以后开始把“元旦”称作公历新年。

清朝末年辛亥革命以前,我国使用的历法被俗称为农历。农历在中国实行了几千年。1912年1月1日改用公历纪元,从此,公历1月1日称“元旦”,农历“元旦”则改称“春节”。但是,传统年节观念根深蒂固,民间仍然过农历新年,并以“过年”相称。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27日作出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公元”。1949年12月23日,政务院会议又通过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其中分别规定了春节和元旦等法定假日的放假日期。春节作为农历新年的名称更广泛地在全国使用,于是一年之中出现了两个新年:公历新年元旦和农历新年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

01.png
春---副本_03.png
春---副本_03.png
01.png
1.png

春联亦名“门对”“对联”“桃符”等,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而得名。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方”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年尾除夕(春节前一天)的阖家聚餐。在外工作的人都会在除夕来临之前回老家和家人团聚。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饭是年尾对一家人来说最重要的一顿晚餐。年夜饭是每年新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讲究很多寓意。传统上年夜饭是在除夕祭祖后才食用,吃年夜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等。

放鞭炮是中国传统民俗,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相传是为了驱赶一种叫年的怪兽。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寓意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吉祥如意。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舞狮来助兴。舞狮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广东的舞狮表演最为有名。狮子是由彩布条制作而成的,每头狮子有两个人合作表演,一人舞头,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装扮成狮子的样子,做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在表演过程中,舞狮者要以各种招式来表现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阳刚之气。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网络拜年等。

王安石
孟浩然
苏轼
戴复古
文征明
微信图片_20240208095432.png
微信图片_20240206165659.jpg
微信图片_20240212093301.jpg
01.jpg
微信图片_20240205111344.jpg
微信图片_20240206165540.jpg
微信图片_20240205111315.jpg
微信图片_20240205111124.jpg
未标题-1.jpg
  • 朱喜 迎新鱼灯会 上海
    安幸贺 农村城市化 河南
    曹江萍 直播点亮新生活 江苏
    曹秀英 龙腾盛世 吉林
    陈一墨 春回大地,丰收满园
    陈秀梅 科学养鱼·共创富裕 浙江
  • 陈玉刚 家园——山村新韵 山东
    陈知保 秋分蟹儿肥 山东
    程乃莲 福满大同 山西
    程永江 满秋 新疆
    邓琳钰 幸福灯笼高高挂 重庆
    刁金 扭春歌 沈阳
  • 杜源吉 欢天喜地庆新春 山东
    冯杰云 福满人间喜迎春 广东
    冯淑园 舞动今天 河北
    甘勋优 甘继坚 肖福初 幸福的童年 江西
    高胜雨 金秋时节 河北
    谷宪玲 龙腾盛世 广东
  • 何小宝 村晚 天津
    侯坤英 土族人民迎新年 北京
    李佳慧 宋涵之 龙头帽 湖南
    黄炳金 红红火火过大年 福建
    李家慧 巨龙腾飞·团圆幸福奔小康 北京
    黄丽丽 传承剪纸艺术 浙江
  • 回树义 丰收 天津
    李伟 腾飞中国龙 河北
    纪伟伟 好运连连荷田田 山东
    贾松华 丰年有余话盛世 吉林
    贾小鸽 奔向幸福 北京
    贾小童 喜上眉梢 北京
  • 焦卫东 万同老店的复兴 河南
    柯亦斌 年年有鱼惠见未来 福建
    孙秀华 春满人间 山东
    李红娟 桂花香里庆丰年 浙江
    李金禧 欢天喜地奔小康 四川
    李苏兰 竹马起舞颂盛世 山东
  • 罗原 龙年花饽饽 蒸出幸福年 四川
    李子晶 多情的土地 黑龙江
    林国红 春华秋实 甘肃
    刘克勤 红运起年 山东
    饶恬睿 侗族百家宴庆龙年 湖南
    刘克双 庆新年 山东
  • 刘丽萍 喜获丰收 福建
    刘敏 处暑时节 山东
    刘平全 庆龙年 吉林
    刘少夏 富裕生活·年年有余 广东
    谭雅娴 推合渣 湖北
    刘先琴 好年景 黑龙江
  • 刘新春 龙兴华夏 黑龙江
    刘艳萍 伞花朵朵庆丰年 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