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9点多,一位一身农民工打扮的中年男子,拎着一只布满水泥斑点的帆布袋,进店落座,要了一碗馄饨。少顷,一位老人将一碗热气腾腾的馄饨端到他面前,提醒说:“小心烫,慢点吃,多加点辣油,更香!”
老人名叫尹正根,今年73岁,家住不远处的双塘园2号。满头白发,配上银白色连鬓络腮胡须,给本就见人开口笑的他,又平添了几分慈祥。灶台边,68岁的老伴王春兰正埋头包馄饨。一只只薄皮馄饨欢快地从她手心飞出,落入面前洁白的托盘里,逐渐成堆。
“尹师傅,能不能帮我记个账?”吃完馄饨的中年男子,挠了挠凌乱的头发,不好意思地跟尹正根耳语,“一时没找到活,手头有点紧……”
“没事,没事,你忙去吧。”尹正根习惯性地在围裙上擦了把手,呵呵一笑。做完手头活的王春兰也笑眯眯地补上一句:“饿了你就来。”
说是“记账”,但尹正根夫妻俩连这位中年男子的姓名都不知道。“我也没问,问人家名字,不就是惦记人家一碗馄饨钱嘛!”尹正根说。
为响应单位号召,1997年,在南京铁路部门工作的尹正根拿着每月500元的生活费提前内退,与从街道企业下岗的妻子一起自主创业。领了经营执照后,他们先后在扫箒巷菜市场门口、双塘园20号等地经营馄饨摊点,一坚持就是37年。因为口味好、信誉好,今年3月,还上了央视《味道》栏目。其间,虽然经营场所几经搬迁,但“好这一口”的回头客们始终不离不弃,一路闻香追随。
吃馄饨“记账”这事,则是从2020年后才有的。“记不得哪一天了,几位外地来南京找活干的男子,一连几天没找到活,身上带的钱用光了。”尹正根说,闲逛时,不知怎么转到了他的馄饨店,用征求的口吻问他,能不能一人吃碗馄饨,过几天找到活了再把钱送来。“小本生意,哪有赊账的呢?当时也觉得好笑。随后仔细一想,他们可能真遇到难处了,否则,几个大男人怎么会为几碗馄饨求人呢?跟老伴一说,老伴就催我,赶紧的,快给他们煮,还不知道他们多长时间没吃饭了呢,家里人要是知道,还不心疼死了!他们一人吃了一碗馄饨后,我问他们饱没饱,没饱再来一碗。他们连说,差不多了,差不多了。本来也没想到他们事后能给钱,心想,能在他们心里落个好就行了。没想到,大概到了当年夏天吧,真有人把馄饨钱送来了,这倒让我们老两口感动得不得了!”
也许是那几位赊账的外地人的口口相传,此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人来到尹正根的馄饨店,吃了馄饨后要求“先记个账”。“他们一说‘记账’,我就心照不宣地跟他们笑笑,让他们吃了馄饨安心走人。”尹正根说,“这几年,有多少人到我这吃馄饨‘记账’的,我也没统计,因为根本就没拿本子记。他们事后还钱了,我就要;有不还的,我也不去想。做人嘛,总得让人说句好吧,谁还没个难处呢?”(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 图:南京区街一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