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南通 > 正文
爱心邮路:永不褪色的邮政绿
2023-03-31 09:25:00  来源:南通日报  

1998年,如皋市邮政党委组织17个支部和137名乡村邮递员,在投递路上顺道照顾孤寡老人。25年来,在7300多公里的乡间邮路上,结对帮扶了300多位孤寡老人,如皋“爱心邮路”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重大典型,获得“中华慈善奖”。

“25年过去了,我终于明白了师父当年的笑容,也希望能成为师父那样的人,用我们的行动让‘爱心邮路’精神代代相传,薪火不熄。”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如皋市分公司白蒲支局乡邮员赵凡从业11年,稳稳接住了师父的接力棒。

“好口碑都是做出来的,用了心尽了力就差不了!”一点一滴的积累,凝结成生命中的高光时刻:2008年,姚泽民代表如皋137名乡邮员,高高举起2007年度“中华慈善奖”杯。这个电视镜头在赵凡心里埋下了职业的火种,“当年我25岁,那个笑容在我的印象里特别深刻”。

2012年,赵凡退伍,加入乡邮员的行列,师父正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邮政模范投递员”姚泽民。师徒二人差点失之交臂。

同年8月2日,55岁的姚泽民退休了。没曾想,办好退休手续4天后,正在家享受收藏酒瓶乐趣的姚泽民接到返聘通知。而这,缘于群众的请求。“报时钟”老姚每天11点准时出现在白蒲镇上,居民一看就知道:“姚泽民来了,该煮中饭了。”姚泽民还随身携带百宝箱,“他邮包里装着扳手、起子、测电笔之类的工具,找他修自行车、煤气灶、水龙头,一喊一个准。”姚泽民的邮路上有位独居老人刘镜寰,喜欢读书看报。姚泽民在投递报刊的同时,主动帮扶老人,“1981年,那时还没有‘爱心邮路’,我们响应党的号召学雷锋、做好事,在邮路上看到需要帮助的老人就伸手帮一把。”刘镜寰逢人便夸姚泽民是“党派来的亲人”“活雷锋”。每月10日前后,老人的6个子女汇钱过来,都由姚泽民负责存取集齐6张汇款单。姚泽民一直陪伴老人到103岁去世。赵凡初次跟随师父去见帮扶对象,目睹老人像看到亲儿子一样,那是超越血缘的踏实和信任。

师徒二人都是脱下军装绿,换上邮政绿,始终不变的是“人民邮政为人民”的初心与使命。

1981年,从老山前线归来,干了5年通信兵的姚泽民进入白蒲邮政支局做乡邮员。姚泽民很欣慰,“从徒弟赵凡帮扶残疾人郭艮华创业开店奔小康的路上,我看到了邮政的扶贫担当;从更新换代的手持PDA和加速布放的智能包裹柜,我看到了科技赋能在‘最后一公里’落地”。

“爱心邮路”也是致富的信息路。赵凡说:“时代不同了,‘爱心邮路’的帮扶也从扶弱向扶智转变,给老百姓送上种植养殖杂志,帮助他们获得专业种植养殖技术,搜集市场信息,找到对应的市场。”乡邮员还自发集资,为200多个农户订阅致富信息类报刊。许多农民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因地制宜办起养鸡场、桑蚕园、瓜园、绿色蔬菜大棚等,快速走上致富之路。

邮递员周荣龙贡献金点子,用邮资封的形式宣传常青镇。邮资封正面是一片青青的桑叶和乡村风景,背面是该镇的优势资源简介——种桑养蚕、纺织加工。外地客商不断索要,邮资封几次加印。

经乡邮员吴瑞祥推介,养殖专业户陈美珍每年花数千元订阅家禽饲养与防疫杂志,成为远近闻名的“鸡教授”,年产值达3000多万元。

李洋村村民张银富想改变农田种植结构,一筹莫展,乡邮员吴学军听者有心,建议张银富培育紧俏的银杏树苗。如今,老张已经种植了几十亩银杏树苗,人称“银杏王”。吴学军的邮包里装着一个“千家本”,分门别类记着密密麻麻的致富信息,村民们都叫他“小诸葛”。

“爱心邮路”一头连着党和政府,一头连着百姓。25年来,品牌内涵不断延伸,从最初结对帮扶孤寡老人,到宣传消防知识、关爱留守儿童等,向精神帮扶延伸。

2021年,新增8个“红喇叭”驿站,以党员邮递员为先锋模范。“‘爱心邮路’是爱心传递的幸福路,也可以成为政策理论直达基层的‘快速路’。”如皋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高峰介绍,用接地气的“红喇叭”驿站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下去,激发基层群众奋进现代化新征程的精神动力。

“爱心邮路”催生“爱心城市”,永不褪色的邮政绿,滋养温暖与希望。

(记者 顾遐)

责编:朱剑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