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堂里各种分量的菜肴。
小朋友自己取餐。
面包房里各式糕点可供选择。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10月16日是第45个世界粮食日,这一周也是“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今年的宣传主题是“粮食节约 人人有责”。
餐盘光洁如新,文明落地生根,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而爱粮节粮则是浸润于日常、彰显于细微的文明实践。近年来,南通将“节粮爱粮”写入城市文明基因,持续深耕“光盘行动”,个人、校园、企业和餐饮单位都成为这场“舌尖革命”的主力军。
从课堂到班级菜园,节约伴随童心成长
文明的种子,总在幼年时生根发芽。
“大家排队,吃多少打多少,不要浪费粮食……”14日中午,通师二附城市嘉苑幼儿园,刚刚结束上午“爱惜粮食”课程的大一班孩子们正排队取餐,学生张易晗端着餐盘,里面的清炒河虾和手撕包菜几乎见底,“我一定要成为‘光盘行动’的好孩子”。
在这里,节约教育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套看得见、摸得着的养成体系:教学走廊上,“四爱”主题墙将爱惜粮食与爱国、爱家并肩而立;班级“光盘积分榜”上,每颗贴满的星星都是孩子们看得见的荣誉。据通师二附城市嘉苑幼儿园园长秦达文介绍,每周五都会在幼儿园公众号公示食谱、家长验菜及陪餐照片、食材供应商等信息,让粮食节约与粮食安全同频。
认知的深化需要大地的启蒙。在幼儿园楼下,一块块“共享菜园”以班级名义被认领,在这里,孩子们可以亲身体验春播秋收、见证粮食从泥土中萌发的艰辛。而这种从田间到餐桌的认知,也在如皋、通州等地多点开花。
13日,如皋丁堰幼儿园开展“珍惜粮食 从小做起”迎世界粮食日主题教育,用实物展示与故事讲述,带孩子认识粮食、了解袁隆平;暑假期间,通州区兴东市场监管部门走进兴东小学为孩子们送上“暑期舌尖守护指南”,生动展示米饭、面包等食品从种植到上桌的全过程,借助童话动画理解“一粥一饭”的来之不易……
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实验室里的生动讲解……沿江农科所年均几十场的“农业科普进校园”活动则让农业和节约粮食的知识不再抽象。在虹桥小学“勤耕园”劳动基地经常能看到学生围着科技专家发问的场景。近年来,沿江农科所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带领孩子认领“责任田”,从播种、浇水到除草、采收,孩子们亲手体验“一粒种子的成长”。“希望同学们通过自己亲手种植作物,培养节约粮食的意识。”沿江农科所科技服务中心副主任唐明霞说。
从小份菜到惜食袋,节约融入烟火日常
14日中午,在位于崇川区桃园路的“大狗砂锅”内,尽管秋雨淅淅沥沥,但仍有不少食客在用餐。在附近上班的李洁与同事一行三人正通过微信小程序点菜,“这里的菜分量都适中,我们可以少点几个菜品,不会剩多了浪费”。
“菜点少了不够,点多了又浪费”成了不少人下馆子的困惑。而随着南通反对浪费的新餐饮风尚流行,这种“点单不纠结、用餐不浪费”的场景,如今在各大餐厅越来越常见。商家们各出巧思,把“节约”变成了食客看得见的便利。
比如,老杨大食堂是市区最早推出“小份菜、半份菜、拼菜”的快餐连锁店,每到饭点打菜的阿姨们都有句“口头禅”:“先少打点儿,不够再续,别浪费。”午市结束,食堂还会推出“外卖员半价吃”活动,剩下的新鲜饭菜成了外卖小哥暖胃又实惠的“加餐”。
近年来,南通市商务局和南通市饭店与餐饮业商会联合倡议全市餐饮单位推出半份菜、小份菜,合理定价,对订餐顾客发送“避免浪费、剩餐打包”的提醒短信,甚至鼓励商家用“光盘优惠”“光盘积分”引导消费者践行节约。
“用十几块钱买到四五十块钱的新鲜面包,一家三口的早餐全搞定!”当天,在位于新城小区南门的佳麦面包店,王女士举着“卡点”取到的肉松面包、吐司“魔法袋”乘兴而归。店员陆洋介绍,自从入驻“惜食魔法袋”小程序后,每天店里未售完的面包会以低价打包在平台销售,“一开始有人觉得‘买临期面包不好意思’,现在卡着点来提货的人可多了”。同样,在不远处的印象城负一楼的SARAH西点则选择把当日剩面包赠送给员工及家属,“与其让面包过期,不如让大家分享,浪费才真可惜”。
除了“小份菜”与“惜食袋”,“称重消费”“社区食堂”也成了南通快餐界的新潮流。不少快餐店把菜品简单分为荤菜、素菜两类,不管选几样,结账时只按重量算钱,而社区食堂则可以让消费者以较为实惠的价格吃到“扶墙出”。
当晚,在文峰街道的南川食事,刚下班的张成杰给自己点了一份梅干菜排骨和两份炒青菜,共计花了15块钱。“以前自己买菜总怕买多了会坏,现在来社区食堂,既能吃好又不浪费,还省了做饭的麻烦。”
从几元钱的烘焙盲盒到按重量计价的盒饭,南通餐饮界的这些尝试让“节约粮食”从理念变成了可感知的实惠,商家减少了浪费,消费者尝到了更多口味,“物尽其用”的消费理念正悄悄融入城市的烟火气里。
食堂从餐前到餐后,全链条管理促节约
14日中午饭点刚过,在紫琅科技城人才食堂,工作人员正忙着洗刷餐具、清理厨余垃圾,垃圾桶中只有零星的剩汤、鱼刺和果核。
当前,人才食堂服务范围覆盖科技城及周边250多家企业,平均每日高达600多人用餐。当节约的理念从社会场景走向集体食堂,催生了更为系统化、精细化的治理模式。
据紫琅科技城人才食堂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更好地解决传统“大份菜”易导致的“吃不完浪费”问题,今年8月1日以来,食堂采用“小份菜供应+套餐配送”用餐双模式,精准适配园区人才不同的用餐需求,例如单人可灵活选小份菜、多人团队可集中订套餐,兼顾便捷性与个性化。
取餐区竖屏循环播放“少量多次,拒绝浪费”标语;餐后专人分类称重、记录数据,分析浪费成因;收银系统精准统计用餐人次,为采购提供依据……“我们从采购入口的把控,到烹饪链条的调控,再到职工需求的响应,实现了从倡导倡议到常态治理的转型升级。”食堂负责人说,通过历史数据分析和每日用餐人数预估,会动态调整采购策略,让“精打细算”融入食堂运营全链条。
目前,食堂食材均为当日清晨采买,确保食材新鲜的同时,也避免因采购过多造成的库存积压和浪费,同时,还建立了完善的食材管理机制,制定详细的《食材入库台账》,记录食材名称、采购日期、入库数量等信息,确保每批食材可追溯,每日在食材出库前由专人核对保质期,优先使用临近保质期的食材,从源头杜绝食材过期,并在每周一汇总上周数据,对比不同日期的浪费总量。
另一方面,为减少因菜品质量下降而导致的剩菜剩饭,在烹饪过程中,厨师们也会根据实时用餐情况,灵活调整热销菜品,定期将不受大家欢迎的菜品“末位淘汰”,对于一些热门菜品,则采取少炒、勤炒的方式,保证菜品新鲜度和口感。目前,菜单每周更新1次,单品重复率低于50%,剩余菜品调整响应速度显著提升,形成反食品浪费的工作闭环。目前,食材浪费率较调整前下降约15%,过期、剩余未使用食材占比控制在3%以内,采购精准度显著提升。
城市餐桌的节约风尚也吹向了乡村,南通的农家宴也迎来了“瘦身”。
国庆前夕,省市场监管局、省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了制止餐饮浪费第三批典型经验做法。如东县乡厨协会力推“小盘盛”顺利入选。目前,如东全县400余名乡厨签订《反餐饮浪费承诺书》,乡厨代表按消费金额开出反浪费菜谱,将“大盆装”改为“小盘盛”,限量限碗限桌准备食材。同时,开展“反餐饮浪费乡厨”评选,由协会成立评选小组,以抽查的方式现场察看乡厨制作农家宴情况,对得分高者予以奖励,进一步推动节约之风走进乡村宴席。
(记者王颖 卢兆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