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滩区域:“刈割+旋耕20公分”除治现场
茫茫滩涂,绿草翻飞,其强大的繁殖能力,成为滩涂上植物界的“霸主”,向海延伸,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铲除“一棵草”!2022年12月5日,国家林草局等五部局联合印发互花米草防治专项行动计划,全面启动全国互花米草防治工作。作为江苏省重点治理区域,东台坚定扛起维护生态安全的政治担当, 2021年起率先试点,探索互花米草的有效治理方式。全国、全省治理工作启动后,我市快马加鞭,按照“三年目标、两年完成”部署要求,挂图作战,倒排工期,对治理责任实行“清单化管理”,明确治理的具体斑块、范围、面积、治理模式、完成时限及相关责任人,做到责任到点到人、治理任务落细落地,确保在互花米草扬花结籽前完成除治任务。截至目前,已全面除治7.78万亩,顺利完成省、市交办任务。
制度保障,科学引领有效治理
东台沿海以粉砂淤泥质海岸为主,连陆滩涂不断向外延伸。1981年,东台引进8株互花米草,用于保滩护坡。如今,增长到总面积7.78万亩,分布面积占全省的五分之一,约占全国的七分之一。主要分布于蹲门垦区外滩、川水湾湿地、川水湾湿地外滩、梁垛河口、条子泥外滩、条南垦区、方塘河口、方东垦区外滩等区域,具有入侵强度大、分布面积广、扩散速度快等特点。在治理难度上,东台也有自身的特殊性,如,特有的半日潮现象,导致施工有效时间极短;淤涨快导致适宜互花米草的滩涂快速增长,且淤泥松软,重型机械施工困难;两分水导致潮差高、流速快,成为南北两边互花米草种子漂流的汇聚区;世界自然遗产的生态极度敏感,化学除治法根本行不通。
怎么治?一个现实难题摆在眼前。
市委、市政府主动担当作为,坚定扛起维护生态安全的政治担当,坚持“党委统揽、政府主抓、林业牵头、各方联动”,成立领导小组,周密组织,统筹推进。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动员部署,主要负责同志现场调研、一线督导、强力推动。
全面构建责任机制。将治理区域划成东台河、梁垛河、方塘河和蹲门、巴斗、条子泥、方东“三河口四外滩”责任板块,划网建格、一图一策,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压实治理责任。
多元筹措治理资金。除国家、省拨付专项资金外,我市治理资金缺口近1.2亿元。我市按照“国资先行、镇村参与、财政兜底”原则,由市农投公司、沿海海滨投资公司等国企先行启动,同时利用治理后的滩涂产出,鼓励引导巴斗村、蹲门村等涉海村(居)出工投劳,确保专项行动有序推进。
科学治理严把方案。聘请省林科院、省海洋院联合体开展专项调查,摸清沿海互花米草区域的滩面高程、潮汛动态和分布盖度、生长年份,测量沿海岸线146条港汊走向、深度和变化规律,标明渔民出海航道、海上风电电缆通道。制定《东台市互花米草治理技术方案(2023-2025年)》,从治理目标、治理范围、治理模式、跟踪评估等方面逐地块提出针对性措施,并严格组织实施。
严明责任加快推进。成立市、镇两级工作专班,召开动员会,落实相关单位治理区域、治理时间和工作责任,每日汇总进展情况,形成迅速行动、协同攻坚的良好局面。全面简化政府采购、工程招标、环评影响、施工许可等审批程序,套搭进行,能快则快。在工程施工上,倒轧序时,挂图作战,加大施工面,多开施工点,全力抢时间、赶进度。在督查推进上,实行“一周一调度、一月一通报”工作机制,研判工作形势,会商解决问题,确保短期任务按时完成、长期目标得以实现。在常态长效上,建立全过程跟踪监管机制,严格评估除治效果,落实延伸管护责任,持续巩固治理成效。
试点先行,“7类9地”试出“硕果”
治理互花米草,一棵容易,一片却难,几万亩难上加难。
“有损生态的方法不能用,专家说哪个方法有用,我们就试哪个,摸着石头过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此思想指导下,东台参考省“10个治理方法”,大胆尝试,先后开展7个类别9个地块试点工作,分别在梁垛河口、方塘河口、条子泥海堤脚线及外滩等地,尝试采用高滩旋耕法、海水围淹、人工刈割法、淡水围淹、翻根深埋、化学除治、围堰降水等方法进行除治,试点面积近3000亩。通过招标,与省林科院、省海洋院联合体签订合同,对全市互花米草全过程动态监测监管,全面掌握治理效果、复发情况、新增范围等信息,同步开展治理区域生态环境跟踪监测评估工作,评价治理后的生态系统功能,提高治理精准性。
经充分试点论证,最终形成了“高滩旋耕+中滩围淹+低滩深埋”为主的治理技术方案。沿堤临岸的高滩区域,采取“刈割+旋耕20公分”的治理措施;港汊边缘等软滩淤泥区域,进行“翻根深埋确保埋深1米以上”除治方法;滩平坡缓区域,应用“刈割+围淹60公分、6个月以上”的治理办法。同时,创新总结出“围堰降水”新工艺,以较低成本除治互花米草。
两年来,先后投入发电机组、履带式旋耕机、履带式割草机、大型挖掘机、水陆两用挖掘机、绞吸式吹填机组、大口径抽水泵等各类大型机械9种、628台套,除治互花米草7.78万亩,其中高滩旋耕0.75万亩,中滩围淹3.72万亩,低滩深埋3.19万亩,另围堰降水0.12万亩。
持之以恒,绩效挂钩长效管护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冰销泉脉动,雪尽草芽生”“树根雪尽催花发,池岸冰消放草生”等诗句,展示了野草极强的生命力。长在海边,没有天敌的外来入侵物种互花米草的生命力有过之而无不及。
如何巩固得来不易的治理成果?东台一开始就牢牢抓住“除治率为最高目标、不复生为根本追求”这一主线,在全省首个制定《东台市互花米草治理项目服务管理办法(试行)》,通过技术方案招标评分标准竞选出编制单位、监测单位、施工单位及验收单位,确保实施科学、治理有效。
强化验收考评结果,依据东台市互花米草治理技术方案、治理单位实施方案、 合同和相关规范等,检查工程进度、施工工艺、治理任务和目标完成情况是否符合要求。通过县级自查、市级普查、省级抽查等三级查验等方式,将遥感解译与实地踏勘相结合,考核当年除治情况、除后残留情况、次年复发情况等,把除治率达95%以上作为必成目标、必查指标,作为治理成败的关键标准、资金拨付的首要凭据,邀请省级科研院所开展第三方跟踪监测,及时准确掌握除治率的实际情况,动真碰硬考核兑现。
建立健全“除治+修复”衔接制度,在高滩开展以栽种碱蓬“红地毯”等本土植物为主的人工修复,在低滩以文蛤、泥螺等贝类种苗增养投放为主的自然修复。所有海域和滩涂,落实持证主体承担监测治理责任,露草必除、除草务尽,严防复生复萌,还原自然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