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在阜宁县阜城镇城北大桥旁的居民区,有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多年来像亲生女儿般悉心照料公公、婆婆,她用执着和坚韧,勤劳和善良,俭朴和厚道,诠释了中华儿女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她就是我的大嫂周佃荣,在乡邻们的眼中,她是一位通情达理、孝敬老人的好儿媳。
明事理,讲奉献 抒写 “孝”的朴实与无华
我的大嫂周佃荣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她的父亲是一名军人,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建国初期又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她的母亲曾是市级劳动模范。我大嫂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她的父母经常教育她,要孝敬老人,将来要相夫教子,一定要做一个懂道理,守规矩,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人。她谨记教诲,数十年如一日,用实际行动演绎着人世间最朴实的真善美,用一颗博爱、仁慈、善良、美丽的心践行着父母的教诲,印证着她的孝心,抒写着 “孝”的朴实与无华!
识大体,顾大局 悉心照料患病的婆婆
我的老家在阜宁三灶农村,我的父亲也就是周佃荣的公公年岁已大,我的母亲也就是周佃荣的婆婆患有糖尿病二十余年,二老年老体衰,病痛缠身,生活质量每况愈下,急需人照料。身为儿媳妇的她,义无反顾的将两位老人接到县城她的家中居住,为了服侍公婆,不影响大家庭中其他人的工作,作为长嫂的她主动承担起照顾公婆的责任,立即辞掉了在县城的工作。患有糖尿病的婆婆,饮食限制的比较多,为了优化婆婆的膳食结构,她精心准备菜谱,烹制时菜里不放糖,少油少盐,吃肉都是精肉,主食以粗粮为主。还时常变换花样做包子、水饺、馄饨、油条、韭菜饼等各种点心。婆婆平日里的饮食起居,被她调理得非常周到。我大嫂周佃荣的所作所为,家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街坊邻居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夸。照顾婆婆的十多年里,她每天定时定点给老人家喂药,打胰岛素,从不间断。正因为她长期的悉心照料,她婆婆十多年从未因糖尿病而引起其他并发症。
我的父亲周佃荣的公公是个识点字的老人,开心闲暇之余还为她作一两首打油诗,逢人便夸咱们张家有这样的孝顺的好儿媳,是他老两口这辈子的福分!两位老人到县城生活的这些年里,整天欢声笑语,心情舒畅。生活顺心了,大家庭也自然而然地和谐幸福了。
2018年的一天,我的83岁的母亲行走时不小心跌了跟头跌断了腿骨,大嫂立即把她送进医院,但家母年龄大了,出院时医生叮嘱只能躺在床上静养。我的大嫂便从打针吃药、洗脸洗澡甚至大小便等方面,悉心照料。
为了方便照顾二老出行,大嫂和她的两个弟媳妇商议,又特意在楼下租了一个套房。从此,她每天的生活轨迹就是起早买菜做饭,贪黑洗衣擦厨,白天推着婆婆的轮椅让她到户外晒晒太阳,除了阴雨天气,从不间断。大嫂每次都亲自动手帮助我的母亲解决大小便,不怕脏不叫苦,从未有过怨言!她视公婆如父母,在她的悉心照料下,一年之后我的母亲居然能下地行走了,周围邻居们都惊叹不已。
2020年春天,我的母亲外出行走,再次跌倒跌断大腿骨,整天卧床,加之又新患了老年痴呆症,大小便完全不能自理,无法动弹,经常把大小便弄到床上、地面上,有时候弄得满身都是,我的大嫂便每日忙不停歇的帮她擦洗、换洗衣物。她还经常帮不能动弹的婆婆按摩捏脚捶身体,舒活经络。老人一日多餐都在床上,饮食需要更加精心准备了,她于是把一日三餐改成一日五餐,餐餐都是她喂婆婆。担心老人孤独,洗菜做饭的时候还陪着婆婆说话聊天,一直坚持到2020年冬天,直至她婆婆安详的离世。
行孝道,献孝心 细心照料年迈的公公
我的母亲去世后,父亲的身体也大不如以往,作为儿媳的她又主动承担起照顾公公的责任。我父亲年纪大了,行动越来越不便,她不仅要照顾好公公饮食,还要经常带他四处走走活动活动,因为年事已高也患上了老年痴呆症,经常不识人,但唯独知道周佃荣是他的大儿媳妇。考虑公公不爱吃蔬菜,肠胃也不好,她便每日换着花样准备饭菜,将菜捣碎以利于老人肠胃,和照顾婆婆一样,餐餐一口一口喂到公公嘴里。相对饮食更考验她的是服侍老人洗澡、穿衣、大小便。公公神志清醒的时候可以在她的帮助下挪到卫生间,神志模糊的时候会不自觉的把裤子脱了直接在床上或者裤子里大小便,她总是这边还没有把衣服洗好,公公那边又弄脏了裤子和床铺,然后又去给他换洗脏衣服,换床单,再扶上床躺下休息,周而复始,最多一天洗四五次!而她从未抱怨过,总跟子女们说:“老人是家里面的大树,有老人在,儿女的心就会凝聚在一起,照顾老人一定要有耐心,这些不是什么难为情的事情,老太太走了,更应该把老太爷照顾好,让他多活几年,这样做子女的才会心安”。走进我的大嫂家里,你根本闻不到因为有老人生活不能自理和随意排便等留下的难闻的异味。如今八十九岁的父亲经常神志不清,但在她的照顾下身体还算健康,没有什么不适之处,希望老人家身体健康平安。
爱心无涯,孝心永驻!我的大嫂周佃荣用爱心和孝心演绎着人间真情,努力建设着温暖和谐的幸福之家!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大嫂这位朴实无华的普通农家妇女身上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这份孝心确实难得,值得社会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