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镇江 > 正文
百年慈善地标的文化重生
2025-07-16 10:54:00  来源:镇江日报  

在京畿路82号,一座承载着百年城市记忆的建筑悄然蜕变。这里,曾是民国时期世界红卍字会镇江分会的驻地,见证了近代慈善事业的荣光;如今,它被赋予新的使命,以“镇江市政协文史馆”的新身份向公众敞开大门。历经两年半的精心修缮与活化利用,这座建筑成为镇江文化版图上的新地标。

中西合璧,凝固慈善史诗

世界红卍字会是中国最早的大型慈善机构,起源于1916年山东滨县人吴福永创立的“道院”。这里曾是当时世界红卍字会镇江分会的驻地,其历史可追溯至1923年,由许成忠、许成华兄弟主持建造。建筑群分东西两单元:东单元为传统木结构牌楼,“镇江道院”门额与红砖“卍”字诉说着过往;西单元则矗立着圆柱浮雕的西式小楼,拱形窗、八角形“积善”门额及台阶上的“卍”字,尽显中西文化交融的独特风韵。

其标志性的“歇山式”大屋顶覆盖青灰小瓦,成为镇江近代慈善史的独特见证。2019年,它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其活化利用成为重要课题。

古今碰撞,设计守护文脉

面对百年老建筑的改造难题,2022年11月,镇江市政协文史馆项目正式列入政府投资计划,一场历时两年半的“文化接力”由此启动,最终在2025年1月全面动工。

设计团队面对的首要挑战是如何在严格保护文物本体的同时赋予其新功能。市规划勘测设计集团党委确立了“保护为主、活化利用”的核心原则。项目总面积约1300平方米,规划了“两馆一院一廊一家”的功能布局——

文史馆以“新纪元、新征程、新时代”脉络展现政协发展;院士馆展示38位镇江籍院士风采;京畿书院、西津渡协商议事长廊及委员之家注入现代文化社交活力。

修缮中严格保留木梁柱等历史构件,以新材料修补破损;布展巧用现代化手段,灯光线路隐蔽敷设,智能调控氛围;消防系统创新采用微型化设备与仿古外壳,平衡安全与美观。

从可行性论证、方案设计到施工图深化,历经保护修缮策略制定、结构加固、机电改造等系统规划,确保文物本体安全与功能重生。

文化接力,百年建筑的历史新生

京畿路82号的华丽转身,是对城市文化记忆的系统性梳理与创新性表达。

当古朴的“歇山式”大屋顶邂逅现代展陈,沉睡的历史被创新设计唤醒,并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镇江市政协文史馆不仅为文物保护性利用提供了“镇江方案”,更以开放姿态成为公众触摸城市文脉、理解政协履职的新窗口。它将以其独特的中西风骨与时代内涵,向世界娓娓道来镇江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本报记者 王彦冰

责编:秦春凤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