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宿迁 > 正文
诗说元宵 这些古诗词教你正确“打开”中国“情人节”
2022-02-15 10:04:00  来源:宿迁网  

宿迁网讯(记者 顾园园 仲文路 王艳珅 周妮 见习记者 朱婉菁 颜靖尧 臧子青)元宵节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在中国古代,这是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节日。平日里足不出户的女子可在这天出门赏灯,这也为青年男女提供了相遇机会。可见,元宵节为人们创造了一个传情达意的好机会,也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对元宵节格外青睐眷恋,那些藏在古诗词中的浪漫,至今读来仍意味无穷、惊艳岁月!这个元宵节,就让我们随着这些古诗词,一起“赏读”元宵,品味人生。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宋代辛弃疾写的关于元宵节的一首词,然而在封建礼教约束十分严苛的宋代,怎么会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种自由恋爱出现呢?今年56岁的王冬是宿豫区民俗专家,他介绍说,元宵节除了耍龙、舞狮、踩高跷、逛庙会、猜灯谜等庆祝活动外,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散百病”。

“过去的女子,尤其是未婚女子一般是不能出门的,但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却可以例外。”王冬说,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可以到很晚才回家,认为这样可以祛病延年。“这样的一年一度好时光,青年男女抓住机会,在‘灯火阑珊处’,寻找自己的意中人,也就合情合理了!”王冬还说,“在我们宿迁地区,在元宵节和重阳节,也有走北岗的习惯。因为宿迁的老城区,地势北高南低,人们认为人往高处走就可以健康长寿,趋吉避凶。”

今年元宵节,你吃的是汤圆还是元宵呢?聊起元宵节的起源,王冬介绍元宵节始于东汉,汉代提倡佛教,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后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每逢正月十五,家家户户要吃元宵。

“做元宵,需将和好凝固的馅团,扔进盛满糯米面的笸箩内,慢慢滚,直到馅料沾满糯米面,元宵是‘滚’出来的。”王冬介绍,宿迁地处南北交界处,宿迁人吃的大部分都不是元宵,而是汤圆,而汤圆做法和包饺子类似,先把糯米粉加水和成团,跟做饺子时和面一样,然后把馅包进皮里。

《诗曰》

元宵争看采莲船,

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

孤灯犹唤卖汤元。

这首诗据传由宋代姜白石所做,前两句展现了元宵节的热闹气氛,描写了游人拥挤,花灯挂满,载歌载舞的景象。其中“采莲船”又称旱船,是一种传统民间习俗舞蹈。后两句则与前面的热闹场景形成对比。夜已深,卖汤圆的小贩仍在做着生意,显示着元宵节必须吃汤圆的民俗习惯。

家住市区豪域花园小区的张淑庭,今年已经68岁了,说起元宵节,张淑庭的关键词就是“汤圆”和“旱船”。

“小时候,每到农历正月十四,家家户户都要包汤圆的。”张淑庭回忆,那时制作汤圆皮,需要把糯米放进石磨中,加水研磨后就会慢慢流出雪白的糯米浆,澄清、晾干后,就可以开始包汤圆了。

这汤圆馅也有不同。“家庭比较贫困的,那就放点白糖,家庭条件好一些,就会放上一些桂花糖。”张淑庭说,以前,大户人家在桂花盛开的时候,把桂花采摘下来,与糖一同放进罐头腌制,等到需要制作汤圆的时候,将其取出,再混合上猪油,最终形成桂花馅汤圆。

农历正月十五晚上,张淑庭一家吃完汤圆,大人小孩都要手拿花灯,出门。“花灯是由柳条、竹条编制而成,形状也大多是兔子或者荷花。”张淑庭说,那时娱乐活动不多,大家去街上看划旱船、踩高跷等表演,就是最快乐的事情。

《上元夜六首·其一》

玉漏银壶且莫催,

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

何处闻灯不看来?

这首出自唐代崔液,2月14日,家住宿城区香榭里明珠小区的书法爱好者邓军为迎接元宵佳节的到来,挥毫写下了这首诗,他说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当时京城长安元宵赏灯的繁华景象。关于元宵节的诗作,自己最青睐这首。

“这首诗前两句写出了人们‘欢娱苦日短’的感慨,表现了当时人们对于美好节日就该通宵尽兴的想法。吃过晚饭,打扮一新的人们,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迫不及待地早早走出家门,三五成群相邀着、呼唤着、嬉笑着,涌出巷口,融入大街,汇进似潮喧闹欢腾的人流。读着诗句,这样的场景仿佛便出现在了眼前。”邓军说,当下宿迁发展得很快,我们生活质量也很高,虽然与古时的生活天差地别,但是相信在佳节之中,我们中国老百姓过节的心情定是一样的。

说起元宵节,今年59岁的邓军回想,过去大家都特别重视元宵节的各种节日的庆祝活动。比如“闹花灯”、“舞龙舞狮”“猜灯谜”“吃元宵”“踩高跷”“祭门、祭户”等等热闹有趣的民俗活动。人们还会化妆打扮,扮演成民间传说中各样的人物形象,如“猪八戒”“哪吒”“齐天大圣”等等,其场面就突出了一个“闹”字,自古以来,元宵节就是属于中国老百姓的“狂欢节”。

《上元竹枝词》

桂花香馅裹胡桃,

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

试灯风里卖元宵。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意思是香甜的桂花馅料里裹着核桃仁,用井水来淘洗像珍珠一样的江米。“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意为听说马思远家的汤圆做得好,趁着试灯的光亮在风里卖元宵。本诗描绘的是元宵节那天,卖元宵的商贩在一片灯光溢彩中叫卖汤圆的热闹场景。

元宵节在古代被称为“上元节”,那时的民间就有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都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吃元宵象征家庭如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每逢元宵佳节,吃一碗象征甜蜜团圆的汤圆是‘标配’。”61岁的程玉斌告诉记者,以前,每到元宵节,家家户户就热闹起来,都忙着包汤圆、做菜。

“我们家里兄弟姐妹5人,生活过得紧巴巴的,作为小孩子最期待的就是过年过节了。”程玉斌说,小时候过元宵节,爸爸妈妈不仅会亲手包汤圆,还会做上一桌子好菜。在父母做饭时,他会不停地到厨房查看,“看着白白胖胖的汤圆翻滚在开水里,我肚子里的馋虫就已经迫不及待了。”

在程玉斌的记忆中,妈妈做的汤圆多是红糖馅和芝麻馅,普通的食材经过妈妈的一双巧手,总能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待热腾腾的汤圆出锅,一家老少围着一起吃饭,场面十分温馨。”程玉斌回忆道,他尤其喜欢芝麻馅汤圆,一口咬下去,糯米的软和着芝麻的香、红糖的甜,令人回味无穷。

程玉斌说,如今儿女们都在外地工作,很多时候元宵节也不能回来,家里只有他和老伴一起过节,缺少了热闹的氛围。对于他和老伴来说最期待的还是孩子们能多回来聚一聚,让节日更有味道。

《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如果说,哪个节日是中国人的情人节,我觉得非元宵节莫属!如果问我最喜欢哪句情诗,我首推‘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说起关于元宵节的诗词,宿迁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曹志成说道。

曹志成说:“从字面看,‘月上柳梢头’有着婉约的动感美,轻盈又俏皮,说出了空间美和景物美;‘人约黄昏后’具有朦胧美和想象张力,是时间美。在这样的环境中,非常适合无拘无束、敞开心扉地谈情说爱。”

“从哲学观分析,‘月上柳梢头’其实就是在天晴月朗的背景之下,把天空的意象浪漫化;‘人约黄昏后’就是把人置身于天空的怀抱之中,实现了天人合一的交融,彼此不可分离。天上月圆人间团圆,圆圆满满。”曹志成说,同一个世界,同一轮圆月!元宵节当天,月亮就像是天上的“花灯”,映照着人间街市的花灯,交相辉映的暖光,给人们美好的憧憬、新的希望和没有边界的遐想,彼此爱恋的情人心中一定是春意浓浓,你侬我侬。

《京都元夕》

袨服华妆着处逢,

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

也在游人笑语中。

今年53岁的张用贵告诉记者,元宵节给人的感觉就是热闹,元好问的《京都元夕》就很好反映出这一景象。采访中,张用贵说:“元宵节的主要习俗就是猜灯谜,赏花灯,放烟花,当然还包括吃汤圆。90年代,宿迁正月十五元宵节很热闹,会在市区幸福路、马陵路、八一路上有花车表演。在这一天大人们会赏花灯猜灯谜,小朋友在灯火中嬉戏打闹,欢声笑语不断。”

记者了解到,张用贵是宿豫区陆集街道人。1988年起,他就喜欢猜灯谜。1990年,他参加了宿迁市区举办的灯谜培训班,此后就开始研究制作灯谜,截至目前,他已经制作1万多条灯谜。

张用贵说:“我收藏了很多的宿迁不同历史时期文献资料,既有报刊,也有图片,集中展现了宿迁发展历史。最近,我在制作灯谜的时候也会在灯谜中融入宿迁元素,让大家更加了解和喜爱宿迁文化。”

责编:秦春凤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