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要闻 > 正文
江苏最美医务工作者——杨毅
2020-03-25 08:55:00  来源:荔枝新闻  

截至3月14日24时,江苏累计确诊病例631例全部出院,医护人员零感染,确诊病例“零死亡”,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战绩,离不开白衣将士们付诸的努力与拼搏。来自江苏省卫生健康委新冠肺炎救治及防治专家组的专家们,身体力行、冲锋在前、下沉一线,勇挑领头人重担。3月24日,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通过信息云技术,联合发布第六批在战“疫”斗争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事迹。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奋战在防疫前线的“最美医务工作者”,倾听他们的战“疫”故事。

3月18日,江苏疫情持续向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连续两个14天零新增。

下午4点,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的重症医学科办公室里,一场关于疫情的国际“云对话”正在进行。

意大利、西班牙等7个国家的32家医疗机构的专家医生在线提问:“如何发现早期重症患者?”“如何降低病死率?”

“我的建议是及早对病人筛查发现病人症状,提前进行干预,阻断轻症患者转为重症患者、重症患者转为危重型患者。这样病死率就会下降。”

会上分享重症患者治疗经验的就是重症医学科主任杨毅,她所介绍的“关口前移”理念,在此次疫情中成效显著,阻断了不少患者重症向危重症发展。

这也是杨毅连续50多天抗疫后,累积的宝贵“江苏经验”。

江苏的“红区守门员”

“早筛查,早干预,早治疗”

杨毅是江苏省卫健委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副组长、重症医学组组长,疫情开始后,她留守江苏,和同伴们为保一方平安,自大年二十九起,没有休息过一天。

杨毅(右一)在与同事讨论患者治疗方案

“红区”,是抗疫医院中重症隔离病房的别称,是与疫魔交锋中最危险的地方。作为江苏的“红区”组长,杨毅不只想着如何救治一个病人,心里更牵挂的是全省重症病人的整体救治方案。疫情初始,她即思考:如何从病人的管理模式上下功夫?

重症监护室工作30年,先后参与甲型禽流感、H7N9禽流感、南京728事件、昆山82爆燃事件、盐城特大风灾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重症患者救治,丰富的经验让杨毅判断清晰、决策果断。

随着疫情发展,重症患者会增多,这是疾病发生的基本规律。杨毅发现,在救治中,对重症患者早识别早治疗,或许可以改变结果。因此她从一开始就强调分区管理和关口前移,每到一处,都会和当地医院强调其重要性:

病人一定要实行分区管理,重症患者集中在一区,轻症患者集中到另一区。同时必须规范监测方式。每天2次以上监测患者的指脉氧、呼吸频率等指标,及时捕捉病情加重的信息并快速反应,推进重症患者的早期识别和早期诊断。再根据患者的病理生理改变选择有利于患者的治疗,让患者在重症止步,阻断重症向危重症发展。

“我这次把俯卧位通气做到了极致。这个病人可能还没发生呼吸衰竭之前,我们就把这些病人趴过来进行俯卧位通气。基于这次病人的临床表现,至少在江苏,我觉得这个是可以提前做的。”杨毅介绍。

杨毅(中)在示范俯卧位通气

事实证明,按照她的方法,把治疗提前后,相当一部分病人,没有再发生重症。

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鲁晓杰认为此次疫情中,虽然患者感染同一个病毒,但表现各不相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前干预,这样就可以把我们新冠救治成功率提升,杨毅提出这样的理念,是非常正确的。给我们最后全省实现双零目标起了重大作用。”

按下“快进键”的重症专家

“重症病人在哪,医生就在哪”

7:00南京办公室→10:00无锡五院→15:00南通三院……

一大早从南京出发,赶往无锡,把所有的重症病人查过一遍,指导当地医生救治要点后,马不停蹄地赶往南通,当杨毅再回到南京时一般都是深夜了。

疫情之下,当全国按下“暂停键”时,杨毅却按下了“快进键”:每天两到三个城市,平均700公里路程。疫情期间,13个地市,每个她至少去过三次,有些城市甚至跑了十几趟。

杨毅说:“比如去了连云港就想着可以顺道再去徐州看看,既然都出来了,那就尽量多地跑几个医院看看吧。全省各地的重症病人的情况,我都要摸透才放心。”她觉得每个病人都有自己的个体特点,只有到床边去,近距离观察过患者情况,才能得出最适合病人的治疗方案。

2月初的一天,正在开会的杨毅突然接到电话说,徐州有个病人不好了。二话没说,她当即从南京赶到徐州。到达时,患者已出现心脏骤停、呼吸衰竭等严重症状。命悬一线之际,杨毅穿上防护服,进入病房,整整花了半天时间,从原发病、呼吸、治疗、器官支持等各方面评估病情,调整治疗方案,连呼吸机参数等细微条件都考虑在内。临走前,还再三叮嘱当地重症科医生,有任何问题,随时打电话。六七天后,这个病人终于转危为安。

“车轮上的战斗,是需要时间的。这是做医生的职责所在。”五十多天的奔波,近五万公里的车程,每天五小时左右的睡眠,杨毅淡淡归于两个字——职责。

她总说,疫情面前没有旁观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贡献在里面,只是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不同的作用罢了。

病患信赖的杨医生

“看到病人,什么担心害怕都忘了。”

虽然肩负着整个江苏重症患者的救治重担,但疲惫和忙碌从没吞噬过杨毅面对病患时的细致和耐心。

一位无锡的病人,因为失聪无法语言交流,刚入院时有些烦躁。杨毅就用上纸笔,耐心地和他用文字交流。“趴过来,用呼吸机,能救命”,有一次为了让他配合使用呼吸机,杨毅还特别打印出这句话给他。经过反复沟通,病人消极的情绪被纾解,开始积极配合治疗,最终康复出院。

在苏州,一位70多岁的重症病患,有很多基础疾病,导致了他呼吸衰竭,休克,肾脏功能损害。为了安抚老人的情绪,杨毅总会鼓励他,并细心告知这些治疗会有怎样的用处。老人康复出院在隔离区观察时,心情愉悦,甚至对着杨毅朗诵起《沁园春雪》。

杨毅笑了:“他还能背得那么清楚,你会觉得,真的特别兴奋,特别高兴。看到病人能康复,这是做医生最高兴的事。”

各地同行提到杨毅主任,无不评价她工作严谨,处置果断,又带着女性特有的细腻和她自带的幽默,容易获得病人信赖。

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副院长韩旭东说:“杨毅会诊的时候,会专门和病人聊天。鼓励病人。病人有时候不配合,她就开点玩笑,说些笑话,缓解他们的紧张。”

穿行于江苏的13个地市,每一处都留下了杨毅和患者的很多故事。在隔离病房,她弯腰在病床边细心询问、温暖鼓励;在飞驰的高铁上,她不断在微信群里给片区长留言,随时关注病人病情。

杨毅在微信群里随时关注病人情况

有人问她,总面对重症甚至危重症患者,内心是否有过害怕。杨毅很坚定:“没有!看到病人的时候,我就忘记了害怕。”

2019年,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年会上,杨毅发表了主题为《懂﹒得》的演讲——“乘风望远,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日月不肯迟,四时常相迫,一年星月,满身风雨,不放弃,常相持,懂得。”

在重症医学这个特殊的学科里,“四时常相迫”,三餐无定时,午夜不能寐或许就是杨毅的写照。即便如此,她“懂”挚爱的事业,“懂”生命易逝、人生珍贵,才能在红区“得”回那些似乎不可能的生命。

致敬杨毅,致敬和她一样的“红区守门员”。

责编:王逸男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