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小,农村和城市的边界也越来越模糊,有的农村甚至已嵌入城市,出现了一大批拆迁安置、集中居住的新型农村社区。江苏省扬州市早在2018年就开始在村级集体经济较强、城镇化进程较快的村(社区)创新开展了农村基层社会治理试点,积极将城市社区治理的成功经验引入新型农村社区,并结合群众需要,通过规范村集体资产,发展农村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农村乡土文化,不断提升农村社区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取得了明显成效。
“新型农村社区既不同于传统的行政村,也有别于城市社区,它打破了原有村庄边界,是农村生产生活的新形态。”江苏省扬州市政协副主席、市民政局局长王振祥深有感触地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带来的不仅是农民生活环境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还实现了乡村要素资源的重组,是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城乡融合及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载体。”
党建引领
构建新型农村社区治理体系
2019年,扬州市委组织部下发《关于党建引领农村基层治理的意见》,对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以党建引领农村基层治理提出了明确措施。通过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统筹协调能力,为异质性较强的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找准方向、加注灵魂,推动多治理主体之间的有效协同。
广陵区文峰街道坚持党建引领导向,明确优化网格管理路径,瞄准三社联动切入点,落实基层社会治理目标,以提升居民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为落脚点,探索新形势下党建管理模式。
文峰街道按照“支部建在网格上,服务立在网格里”要求,编织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能型社会治理网格。优化组织架构,按照“支部+网格”的模式,将街道12个村、社区的42个党支部重新划分,确保党员活动零距离,党群服务就近化。同时充实支部班子队伍,在选优配强支委会的同时,建立“双报到双报告”制度,将机关干部,村、社区干部下沉至网格,开展疫情防控、民情调查、矛盾排查、文明创建等各项社区事务。
同时,文峰街道积极引导群众参与,落实全域党建工作要求,将驻地单位、结对挂包单位、志愿者“两新”组织以及城管物业环卫公安等力量结成“网格党建共同体”,推动基层党组织链条延伸,实现组织联建、资源共享、机制衔接、功能优化。以社区现有党建室、党建长廊、党建书屋为载体,打造“廊亭议事”“公园议事”等一线工作平台,常态化开展网格议事活动,构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自治、民主协商、群团带动、社会参与机制,形成多方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基层社会治理架构,使得更多有热情、想做事、党性强的党员参与到社会管理服务中来,有效地将社会管理和党员管理融入到网格中,推动党建融入社会治理。
广陵区民政局副局长杨根华告诉记者,广陵区以基层党组织为参与核心,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引导和带头作用,将“党建+”理念与基层社会治理紧密结合,优化组织结构,扩大覆盖范围,探索构建区域化大党建工作格局。不仅有效破解了新型农村社区治理中的服务难题,还增加了居民对党员干部的信任度,进而提升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
据介绍,扬州市民政部门还及时总结基层工作的党建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通过综合运用移动政务通信息平台、微信公众号、QQ群、公告栏等媒体进行推介,推动基层干部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民主协商
议出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新面貌”
居民自治强调的是社区居民通过自主参与集体行动,共同处理公共事务、维护公共权益,从而达到社区治理有效的过程,有利于新型农村社区共同体的重构。扬州市积极推广江都区“四联七建”民主协商工作法,指导各地聚焦群众生活中的热点、难点的问题,完善协商议事制度、建立协商议事清单,健全协商议事流程,探索建立乡贤议事模式,拓展民情恳谈、网上论坛、民主听证、圆桌对话等协商新途径,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机制,使村民有话肯说,有话有路径说,更好地集中民智、反映民意。
友谊村位于扬州市邗江区杨庙镇西部,全村村域面积4.05平方公里,辖区内有24个村民小组、4个安置小区、2个商业小区。由于村居混合,自然村有的“环境较差”“基础设施陈旧、配套滞后”等问题以及小区居民“乱堆乱放”“破坏绿化”等现象都普遍存在,成为辖区群众反映较为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
为切实提高辖区农村社区居民的幸福感、满意度,杨庙镇友谊村积极探索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新方式、新道路,坚持党委领导、政府支持、政协搭台、各方参与、服务群众。2019年初着手建设“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室,推动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把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参与基层治理的效能,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关心关注的实际问题,议出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新面貌”。
“强化民主协商,推进基层自治。在全市全面推行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村民委员会、村民议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村级治理模式。指导各农村社区普遍建立村(居)民议事会、乡贤理事会、民情恳谈会、民主评议会、圆桌会议等群众协商议事机构,推广以五议(提议、合议、群议、决议、评议)工作法为基础的协商议事流程,形成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扬州市民政局副局长王艾平告诉记者。
2020年8月,扬州市民政局编印了《扬州市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集萃》,指导各地充分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在城乡社区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帮助群众树立法治观念、提高法治意识,引导群众主动参与社区治理,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鼓励在院落、楼栋、街坊、自然村、村(居)民小组等开展微自治活动,推动民主自治向更小的基层单元延伸。
优化机制
提升农村社区服务供给能力
农村社区服务体系,主要由公共服务、专业服务、志愿服务等组成。农村社区的服务能力水平,直接决定了村民在农村生活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2018年以来,扬州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与服务创新,出台了《关于开展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助推乡村有效治理的实施意见》,“三社联动”在试点村取得实质性效果,农村社区治理面貌焕然一新。“三社联动”是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的主要模式之一,它是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专业社会工作人才为支撑的高效联动机制,实现了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在基层社会治理中联动发挥作用,推动农村社区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现在,扬州各地村“两委”成员中至少有2名社会工作师,每个村(社区)至少有2个以上专业社会组织,社区办事实行“全科社工”服务。此外,以前的农村社区便民中心逐步升级为“乡邻中心(村综合服务中心)”,并提供党群服务、公共服务、健康养老、文化娱乐、健身活动、村史文化、便民电商等系列服务。每个村还将有1支以上志愿者服务队伍,一支安全巡逻、应急处置队伍。
各地在政法部门划分全要素网格的基础上,选择党员骨干、“两代表一委员”、物业管理人员、社会组织成员、基层医务人员和社区志愿者等担任兼职网格员,配齐配强专兼职网格员队伍。在城市社区全覆盖的基础上,逐步向农村社区推广,“开放式办公、一门式受理、一口清导办”的全科社工服务模式,让更多的农村社区工作者有时间和精力下沉至网格,在最短的时间,最大限度地解决基层群众的各种实际问题。
瘦西湖风景区瘦西湖街道综合村以“最多跑一次”为工作目标,积极推行“全科社工”和“一站式服务”,在各组设立9个“一定办好”点,延伸服务至村民家门口,并总结出一套独特的工作方法——“5A”工作法,任何居民的任何事,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都会用尽任何方式帮助解决。
社区专职社工师的上岗服务,提升社区为民服务专业化、社会化水平,提高了为民办实事的效率。不仅如此,在文明城市建设、居家养老、环境整治等多项工作中,社区实施购买服务,专业的服务让社区为民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目前,扬州市各地正积极探索建立“社工+义工”、“公益项目+志愿项目”、“社会组织+志愿组织”的3+3联动服务机制,搭建民情气象站等特色微治理平台,依靠来自居民中的“民情气象员”,收集掌握第一手社情民意,第一时间针对不同的群体有针对性地挖掘需求,制定服务项目,推动社区自治的回归与实践。通过开展小区楼栋长培训、居民自治沙龙、主题活动,推动居民参与能力建设,促进居民融合,构建和谐社区。
村务监督
助推基层民主建设提质升级
“村干部认为我们不懂业务‘瞎’监督,老百姓眼里的我们,凡事‘向’着村干部。自己也不知道要干什么,又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时间长了就没了威信。”仪征市新城镇郁桥村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王高文说。
针对部分村务监督委员会“形同虚设”的现象,今年以来,仪征市率先在扬州地区推行镇纪委委员挂钩联系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制度为切入,探索建立“纪检监督+村务监督”乡村现代社区治理新模式,强化镇纪委与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沟通协作、有效衔接,推动村务监督委员会实体化、规范化运行,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
宝应县推动村务监督委员会实体化运行,为农村基层治理水平提供制度支撑。经过一年多的运行,宝应县222个村的村务监督委员会共列席或参与村“两委”会议2100余次,收集并反馈各类意见建议1000多条,化解调解农村矛盾纠纷800多起。
“在村务大监督中,扬州市以资金管理为核心,规范村级财务、保障村民权益,为农村基层营造良好社会风气。”王艾平表示,扬州市一方面推进村务监委实体化运作,明确责任,强化落实,防止村级小微权利的腐败问题,使权力运行公开化、透明化。同时全面规范村务公开工作,指导各地坚持以党务公开推动以财务为主的村务公开,按照“简、要、实”原则,突出公开群众关心的内容,让群众想去看、看得懂、可监督,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的力量,促进农村治理水平更上一层楼,助推基层民主建设提质升级。
空间重构
文化传承建设带来乡村归属感
社区公共空间是社区居民生活和活动的载体,是社区服务开展的平台。社区公共空间承载着社区的历史、当下和未来,对培育社区文化、社区公共精神,构建社区共同体具有重要的作用。
扬州市邗江区蒋王街道何桥社区在村庄转型过程中,针对当地村民的传统种地习惯,在乡邻中心专门打造了开心菜园站,并设立农具共享室;为了留住“乡愁”,保留传统历史文化和记忆,还设置了“乡愁记忆馆”,向村民展示征集来的煤油灯、农具、收音机、家谱、军用水壶等传统老物件;针对村民一直沿袭的串门、拉家常等喜好,在乡邻中心设立了乡情交流室,为村民提供交流沟通的场所;甚至还将扬剧票友团排练活动点搬到乡邻中心……通过一系列特色公共空间的打造,新型农村社区的过去和当下被串联到一起,实现了文化的传承延续,进而有利于社区共同体的重构。
何桥社区着意营造村居文化,重构空间,正是扬州市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扬州市将其与美丽乡村建设、传统村落保护、农村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结合起来,把自然景观、特色产业、历史文化和镇村资源整合起来,高质量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
高邮经济开发区文游台社区是“村改居”型农村社区,为了让群众生产生活方式上真正实现由村民到市民的转变,过上与城市居民一样的社会生活,文游台社区从硬件改造开始做起,以硬件建设带动群众改变生产生活习惯。为此,文游台社区新建了2500平米的家宴服务中心,群众红白喜事集中到家宴中心办理,既照顾了群众需求,又有效杜绝沿街搭大棚办酒席的现象。
早在2017年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首批试点村庄名单,扬州市的沙头镇沙头村永太组和永加组,仪征市月塘镇四庄村四庄组和东队组榜上有名。
月塘镇全域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主题是“山水田园 雨花茶乡”,四庄村定位是“叠翠茶乡 四意农庄”,将以茗茶产业和创意农业为主导产业,以田园观光、休闲体验、特色民宿为主导功能,展现田意、园意、林意、匠意等核心意向的“四意农庄”。在空间布局上,以生态林带为“一带”,梯田观光区、茶香体验区、水润茶田区为功能分区。
沙头村特色田园乡村规划建设,以“蔬艺”为主导业态,从单一大田生产,衍生“园艺农业”、蔬艺文化产业。村落整体空间以水系为框架,水系的梳理、治理,以及道路基础设施完善,是风貌呈现和产业发展的基础。
“通过特色田园乡村的打造,力求形成长江流域农耕文明的典型传承、长三角腹地乡村产业复合提升的样本、苏中城市近郊乡村创新发展的示范、宜居扬州新型城乡关系的标杆。”扬州市民政局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处周菲处长表示,在建设中决不能搞大拆大建。“微介入、微整形”,庭在田中、菜在院中、果在空中,重建乡村归属感,走出一条田园乡村与繁华都市交相辉映、协调发展的“扬州路径”。(扬州日报 周菲 林波 余浚 姜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