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之所盼,政之所向。
到地方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总要到农村、城市社区,看看人民群众生活得怎么样,有什么好的经验可以交流推广,有什么操心事、烦心事需要解决。
在习近平同志所著的《之江新语》中,有一段文字谈及“转变作风”,寥寥数语点出要害:“我们要始终牢记,心系群众鱼得水,背离群众树断根。”
网上流传着一张菜单,四菜一汤很普通:红烧鸡块、阜平炖菜、五花肉炒蒜薹、拍蒜茼蒿,一个肉丸子冬瓜汤;主食是水饺、花卷、米饭和杂粮粥。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阜平县考察时的晚餐。一桌10人,吃的都是这些家常菜,还特别交代不上酒水。
党的十八大以来,同“八项规定”同时掷地有声的,还有雷霆万钧的反腐行动。孰轻孰重,人民的分量举足轻重。习近平总书记说:“不得罪腐败分子,就必然会辜负党、得罪人民。是怕得罪成百上千的腐败分子,还是怕得罪十三亿人民?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败分子,就要得罪十三亿人民。这是一笔再明白不过的政治账、人心向背的账!”
2015年10月,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020年10月,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强调要努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2021年7月,北京天安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宣示。讲话中,“人民”二字出现了86次。
为谁执政、靠谁执政?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
一路走来,习近平总书记目光的落点,始终在人民。
陕西,中共绥德地委旧址。展厅里有两行字十分醒目:“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
总书记轻声念了出来。“端端地,这是关中话,稳稳正正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是赢得了民心,是亿万人民群众坚定选择站在我们这一边。”
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民者,国之根也,国之大也。
“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的中国:
“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
“国之大者”关乎长远。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看见多远的过去,才可能预见多远的未来。
翻开浩瀚史书,不同含义的“国之大者”,蕴含着不同时期执政的深层逻辑和价值取舍。《左传》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此后数千年,朝代更迭,兴衰成败,国之大纲、国之大柄、国之大政,有“惟刑与政”,有“莫先择士”,也有“财赋者”。
5000多年文明源远流长、180多年历经坎坷成大道、100年峥嵘岁月、70多年建设发展、40多年改革开放……“只有在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才能透视出历史运动的本质和时代发展的方向。”用大历史观思考面向未来的“国之大者”,才能理解何以称为“国”,何以成其“大”。
生态问题,考验的正是历史的眼光。
回望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关键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赴陕西。第一站,秦岭。
曾几何时,秦岭病了。一些人竟妄图将国家公园变成私家花园,北麓违建别墅如块块疮疤,极其扎眼。
治国理政千头万绪,要事急事难事轻重缓急。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这件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大事,不会缓一缓,更不会放一放。在秦岭,习近平总书记端详全面复绿的别墅区图片,严肃地说,这就是海市蜃楼、水中月啊。
“‘国之大者’是什么?”迎着清冽山风,总书记举目远眺:“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说把多少真金白银捧在手里,而是为历史、为子孙后代去做。这些都是要写入历史的,几十年、几百年的历史。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真正对历史负责、对民族负责,不能在历史上留下骂名。”
“我之前去看了三江源、祁连山,这一次专门来看看青海湖。”“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今年6月在青海,总书记再一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他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考贯穿着一条鲜明主线: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
总书记深刻指出:“生态保护方面我无论是鼓励推动,还是批评制止,都不是为一时一事,而是着眼于大生态、大环境,着眼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华民族的未来。”
一棵树,千百年长入云霄;一条河,千百年流淌奔腾;一座山,千百年巍然屹立。伐山毁林、污水入江,却在短短数十年变了模样。
有张照片,拍摄于上世纪90年代,定格了西溪湿地垃圾遍布的河道。彼时,大量居民因环境恶劣无奈搬家。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工作后高度重视,推动建设西溪湿地公园。去年春天,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期间走进西溪,绿意葱茏的山水画扑面而来。
安吉余村,一个山清水秀的生态村,同样受益于目光的长远。伐山,鼓了腰包,污染却严重到不能开窗;护山,似乎看不到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2005年夏天,习近平同志来到这个小山村,高瞻远瞩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也为举棋不定的小村庄“一锤定音”。
向前追溯,早在生态环境脆弱的黄土地上,青年时代的习近平同志就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己。在福建任职期间,他前瞻性地提出了建设生态省战略构想,在那个“生态建设”还是新名词的年代,绿色种子悄然扎根东南沿海。
“我们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用破坏性方式搞发展。”从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这些年,绿色发展理念渐入人心,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坚实。
新冠肺炎疫情会不会影响渐入佳境的绿色发展轨迹?部署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实地察看各地生态保护进展,用意深远:“不能因为经济发展遇到一点困难,就开始动铺摊子上项目、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念头,甚至想方设法突破生态保护红线。”
把绿色发展置于“国之大者”中去考量,就是要“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这正是政治自觉。习近平总书记谆谆教诲,对“国之大者”一定要心中有数。
饱含“绿色含金量”的高质量发展,从经济领域延伸到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最重要的是做好我们自己的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时与势在我们一边”……党中央着眼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审时度势作出一个个战略判断。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随疫情防控形势好转日渐明朗。
总书记叮嘱:“在全国大格局中的职责怎么样?我们说保持定力,就在这里。要有定盘星,坚定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不能笼统、简单、概念化喊口号。决不能再走老路,回到老做法、老模式上去。”
GDP(国内生产总值),中国发展的一个指标,也是观察“国之大者”的一个参照。
去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一季度GDP颇受关注,那是有季度统计数据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如何加速爬坡过坎,中国着眼长远。总书记深谋远虑:“着眼点着力点不能放在GDP增速上。”今年全国两会,他进一步谈到这个话题:“我们定今年经济增速预期目标时留有余地,这样可以把更多精力用到高质量发展上。”
今年三季度,经济增速放缓再受关注。媒体分析认为,在调控工具充沛的情况下,经济增速再快一点非不能也,实不为也——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中央保持战略定力,坚决不搞“大水漫灌”,释放出不走粗放增长老路、坚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