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要闻 > 正文
农村与城市,医疗保障一个样
2022-01-07 08:20: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仇惠栋  

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我们要更大力度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努力让农民和市民不再有明显身份界限,让城乡生活不再有品质明显落差。

——摘自省党代会报告

村医范道军今年51岁,在南京市栖霞区龙潭街道马渡村服务了34年。这个位于南京东北角的村子,和镇江句容只有一河之隔。

“范医生的手机号,就是村上的120。”老生产队长鲍兴忠说,“他把病人当亲人,一到冬天就给挂水的病人准备水捂子(热水袋)。”如今家人都住在市区,范医生常年坚持以卫生所值班室为家,成了村民寻医问药最贴心的依靠。

“全村1900多人,其中80岁以上老人41名,我定期要为他们上门做健康检查,测血糖、量血压。”土生土长的范道军对这个村子的情况如数家珍。

“这几年最明显的变化,是路越来越好走了。”范道军说,不仅出门的大路“快速化”,居民遛弯的小路也越来越漂亮。大路上车多人杂,田间清净空气好,村里索性给村民最爱走的一段田埂上安上了路灯。跟着村民的“脚步”,村里的配套不断提档。村头的足球场已经建成,一圈300米的健身步道正在铺设。马渡村党委书记吴春林说,在他的下一个“五年计划”里,明年要做到江岸标准堤上路灯全覆盖,三年内要让村组道路全部铺上沥青。

卫生所隔壁,就是马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这里的“好邻养老社”每天都有老人来打牌、下棋、看书,开放时间被限定在了中午11点半到下午4点左右。“村里老人吃中饭早,一放碗就踱步过来等开门。”吴春林说,下午关门较早是因为担心老人久坐不健康,马上他们要培养一批体育健身引导员,带领大家多运动。

时光变迁,但浓浓的乡情没变。范医生说,最近几年,记忆中清澈的小河又“回来”了。2015年,马渡村治水开创“鱼水共养”模式。招标村民来“分包”河道,放养鱼苗、捕捞水草,齐心把家门口的水管好。范医生和邻里组团6个人“承包”了马渡河,一有闲时就会撑起小船捞水草。

“去年11月底起鱼,收了有千把斤呢,鲢鱼、鳊鱼和‘混子’都有。” 吴春林说,范医生“丰收”但没“到手”,看到乡邻经过随手送上一两条,最后“承包户”都没分到几条鱼。“大家图的就是个乐子。”范道军说,在这里,大家有着淳朴的民风和强烈的集体荣誉感。2020年,马渡村被评为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这件大喜事已被村民反复念叨了一年。

在谈到城乡差距时,范医生说,如今生活都要朝着城里看齐,村民经常说起的,是医保还不如“城里人”。吴春林说,他最想做的是把集体经济发展好、把大家健康问题服务好。每年12月份,村里的一件大事就是汇总村民看大病的发票,根据情况给予适当补助。“一遇上大病,普通村民家庭支出还是很重。”

为了村民的健康问题,街道和村里下了不少功夫。不仅在这个最东端的村子保留了卫生所,还加大投入更新了设备。同时,马渡村请来江苏省中医院结对共建,普内科的专家定期来村里义诊。范医生说,有了结对共建,他和大医院的专家保持热线联系,村民去省中医院住院就有了“绿色通道”。更让他欣喜的是,原本村民去一趟省中医院开车得一个多小时,这几天省中医院紫东院区开诊了,大医院离村民们越来越近了。

展望2026年,范医生和吴书记的心愿不约而同,让村民在田间地头享受到更好的公共配套,就像村民说的——城里的待遇。

责编:蔡阳艳
上一篇
习近平:坚定信心再接再厉抓好各项筹备工作 确保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圆满成功">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