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要闻 > 正文
江苏医护昼夜不歇奋战抗疫前线——前仆后继,用生命护佑生命
2023-01-04 08:21:00  来源:新华日报  

他们,昼夜不歇,全力奋战,24小时坚守救治一线;他们,顶着不适,前仆后继,用生命护佑生命。他们,忙碌在发热门诊,疾行在科室病房,驻守在重症监护室……连日来,记者走进我省多家医疗机构的急诊、发热门诊、呼吸科、社区基层等医疗救治一线,看到医护人员凝聚起超常之力,全力以赴守护生命。

日接急诊患者近两千

医护带病坚守救治一线

“这几天咳嗽加重,呼吸喘。以前是做过化疗是吧……那现在胸口疼不疼?”上周末,南京市第一医院急诊大厅内一片忙碌,住院医师龚青云一边询问患者家属,一边记录、核实基本病情。这里,几十位老年病人正在接受抢救,有的戴着吸氧面罩说话艰难,有的做气管插管躺在床上,家属和医护人员的声音在房间交织,伴随着呼吸机等仪器“嘀……嗒……”的背景声。

急诊大厅外,5辆救护车严阵以待,在此起彼伏的“滴嘟”声中,源源不断的病人被推进来。焦急的家属、虚弱的患者和一路小跑的医护挤了满满一层楼。“病人实在是太多了,我也是从病房赶过来支援的。”龚青云说。记者了解到,近一周,南京市第一医院急诊单日就诊量约为平时的三倍,最高达到近2000人次。为了缓解急诊抢救室的积压和等待,医院全科医学科关闭了南院病房,在本部新开设了1004病区,全部用于加强新冠病人收治。

而隔壁的发热门诊同样人满为患。“最开始日门诊量在60人次左右,最近一段时间激增到约1200人次,3个诊室24小时同时开诊。”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医师王文静介绍,3个诊室同时开诊需要12位医生,除了感染科医生外,医院还协调了肾内科、消化科、心脏科、外科医生,还包括五官科、眼科的医生来支援。

感染科医生凌云涛已经连续工作了三个月,在发烧、浑身酸痛的情况下依旧带病上岗,“只要胳膊还能抬得起来我就还能坚持。”他几乎是胳膊撑在诊桌上给病人看病。“我们的医生、护士,不管有没有发烧,只要还能站得起来就上。”王文静说,这两天随着“倒下”的医护人员陆续返岗,情况慢慢好起来了。目前,患者在发热门诊排队半个小时左右就能够得到接诊,从抽血化验、做CT到取药,都可以在发热门诊完成,最大程度减少患者的跑动。

记者上午来到医院呼吸科时,才短短两三个小时,当天门诊量就已经达到了500多人次,“看来今天又要创新高了。”呼吸内科主治医师张凯说,平时科室每日就诊量250人次左右,近三天门诊单日最高就诊量800多人,“而今天又将会是一个纪录。”张凯告诉记者,医院给呼吸内科5个诊室都配备了血氧仪等设备,并协调了其他科室的医护以扩充呼吸科的人力。为了更清晰地和病人交流,张凯特地买了一个扩音器,“一来自己病还没好,嗓子还疼,说话不是很清楚;二来病人太多,有时候看到最后真的说不动话了。”

“他们医生、护士真是太辛苦!太敬业!太不容易了!”在医院老年医学科,患者王爷爷连用三个“太”来表达他的感慨。感染了新冠病毒后王爷爷一度高烧不退,“因为我年纪大了,还是癌症患者,有各类基础疾病,这里的医生就很紧张,即使有被传染的风险,他们还是每天都来关心我的身体症状。嘱咐我多吃水果、蛋奶,保证营养。”王爷爷说,医护人员有的自己都已经病得说不出话来,一边忙一边咳,还时刻牵挂病房里的老人。

1400多名

“网格医生”进群了

“医生我全身疼没力气是什么原因?”“没买到药怎么办?”“监测体温,别担心,我们送药上门。”……最近泰州市姜堰区的网格群里多了一批“网格医生”,他们下沉村居网格微信群,充分发挥家庭医生职能,把医疗服务“送前一步”。

姜堰区卫健委基层卫生和妇幼健康科工作人员顾学富介绍,目前,姜堰区依托现有的119支家庭医生健康服务团队,区综合指挥中心的1157支社区网格,安排1400余名医护人员分别进入村居网格微信群,搭建了新冠重点人群“百团千网万户”健康管理服务网络,切实保障了新冠重点人群分类、分级健康服务和转诊、诊疗等救治服务。

“这个群发挥了大作用。”张甸镇人民医院的副院长宋祥进告诉记者,从12月15日他所在医院的107名医护人员进入居民群以来,每天平均每个人要解答百姓的十几个疑问。“群里直接能得到医生的解答,百姓纷纷安下心来,也不必都挤到医院增加感染风险。”

有些老人不太会使用智能手机,网格员会及时走访了解老人情况。几天前宋祥进就通过群里网格员得知,张甸镇张甸村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刘奶奶发烧了,由于刘奶奶独自一人居住,很难在不舒服的情况下到医院就诊,宋祥进便带着护士,上门为刘奶奶看诊。“仔细检查了老人,发现她状态还可以,但是有点过分紧张。我们把退烧药、口罩和板蓝根冲剂都留下,嘱咐老人关注自己的体温。”

最近一段时间来,医院的发热门诊和急诊量有明显上升,医护人员很多也都病了,但短暂休整过后就立即返岗。特别让宋祥进感动的是,医院里很多年轻的小护士,从不喊苦不喊累,一有空就抱着手机在群里回消息,像关心家人一样关心群里的百姓。

基层是百姓健康的“守门人”,也是及时发现问题,保障重点人群救治的“哨点”。好在前期通过摸排重点人群情况、发放健康关爱包、医生进群等各种方式,解决了一部分百姓的需求。“我们的一部分工作转向重点关注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一旦发现情况及时收治或转诊。”宋祥进回忆,12月26日,张甸镇三兴村2网格82岁陈奶奶在家发高烧,考虑到她既往有脑中风病史,又长期卧床,家人迅速求助。接到求助信息后,网格医生现场查看病情,综合评估后用救护车将陈奶奶带到医院拍了CT、查了血常规,看到结果前后不过半小时,又立即送陈奶奶转至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加强监护治疗,陈奶奶现仍在进一步救治中。

发热患儿数量攀升

输液室全力“扛”住压力

尽管已经是凌晨1点,南京市儿童医院24小时开放的输液室仍灯火通明。护士迈着匆忙的步伐穿梭在走廊上,接待家长和患儿们。冬季是儿童疾病高发的季节,也是医院输液室繁忙的季节,而在疫情影响下,每天来输液的患儿比平常多出几百号人。

护士长苏玲告诉记者,“这几天,从傍晚5点半到凌晨1点之间,患儿每天都有400多人,而全天的患儿数量将近1300人。”这个数字和去年同时期相比,多出了300多号。在患者数量攀升的情况下,晚间面临的医疗压力尤为突出,“因为儿童群体的特点,患儿在晚间发烧的情况很常见,医院晚间的急诊室都是进进出出的患者,前来输液的患儿数量与正常时期对比也呈现翻倍。”

不仅是患儿数量直线增加,输液室接待的患儿还呈现“小毛头”的特点,即年龄偏小、尤其是年纪在6个月以下的幼儿增多。“年纪越小,血管穿刺的难度也越大,以往可能2分钟就可以完成的穿刺工作,现在可能要花5分钟的时间,整体的工作速度也有所减缓。”苏玲说。

“现在我们是每日一排班,有人病倒,也得有人顶上。”苏玲说,虽然现在完全转阴的护士寥寥无几,但是大家都顶着病痛,虽然咳嗽,虽然数个小时穿着防护服让人呼吸滞闷,但输液室的护士们仍旧继续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几乎每一位医护都压缩了病假时间,休息了一两天就回归工作。有的年轻护士在感染后,吃了一片布洛芬退了烧,第二天就主动联系护士长,坚持“我还能上”。有的护士也需要照顾家中老人孩子,科室便会让他们多休息一两天,但他们也都很快返岗:“科里其他的护士都在坚持,我也不能在家中继续休息……”

在这样的特殊时期,输液室也在全力“扛”住压力,保障患儿得到及时救治,苏玲表示,一方面,保证输液点班次,保障输液患者应收尽收;另一方面,医院也抽调了部分护士来支援,很多支援的护士也是带病上岗。

在这样的时刻,唯有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在排队等待、候诊时间变长的情况下,能够得到家长的理解是对医护人员最好的支持。“很多家长自己也生着病,带着孩子过来就诊。我们很理解家长的辛苦,遇到的大部分家长对我们工作也很支持,我们也非常感谢。”苏玲说。

“便民门诊”

提供近万瓶中药汤剂

“在我们‘中医防疫便民门诊’,最受市民欢迎的是清肺排毒汤。”扬州市中医院养生保健科主任赵伟博士表示,为了满足市民的需求,医院制剂室的工作人员加班加点熬制,每天正常供应1500瓶左右。从2022年12月16日“便民门诊”开设至今,已经为市民提供了近万瓶的清肺排毒汤。

赵伟介绍,清肺排毒汤结合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创新化裁而成,包括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小柴胡汤、五苓散等。这几个方剂组成后,其作用非常强大,配伍寒温并用,对于新冠病毒感染者早期捂寒、头痛、发热、肌肉酸痛,包括恶心、腹泻、呕吐等胃肠道症状,都有很明确的疗效。“方剂的组成就已经考虑到病毒入侵身体以后引起的这些症状。”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日前发文,鼓励在城乡基层充分应用中药汤剂。记者了解到,扬州市围绕“保健康 防重症”的要求,提前筹划,针对目前新冠病毒感染日渐加重的情形,根据中药特别是清肺排毒汤临床的应用疗效,计划从2023年元月1日至元月31日,先期持续1个月,对市、县、乡三级医疗机构的住院病人辨证施治,使用清肺排毒汤的汤剂或颗粒剂进行诊治。

面对汹涌袭来的疫情,为尽快让更多的人服上中药汤剂,连日来,无锡市中医院中药煎制中心10余台煎药设备昼夜运转,马不停蹄地为煎药做准备工作。药师们井井有条地配药、泡药、煎药、过滤、打包,每一个环节都不敢有丝毫懈怠。零下的天气里,药师们在室内忙到身穿轻薄的夏装,鬓角还攒着汗珠。该院近日还专门开设了“新冠防治中医门诊”,分别推出无症状感染者治疗方,轻症、普通型等新冠病毒感染者治疗方以及恢复期患者中药方的问诊与开方服务,研制出化痰止咳合剂、利咽茶饮方、共同氏喉科消肿散等,70名执业中医师24小时在线提供新冠防治中医诊疗服务。截至目前,该院已煎制新冠肺炎预防药方近30余万袋、制作香囊3000余个。

记者 王甜 蒋明睿 杨易臻 仲崇山

责编:冯晓丹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