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524105814.jpg
微信图片_20240524105814.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要闻 > 正文
“平凡人党建”成就不凡事业
2023-11-30 07:54:00  来源:新华日报  

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常州市推动非公企业党建再上新台阶,促进企业大踏步发展。华利达集团依托“平凡人党建”,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成为行业标杆数字工厂,成为拥有九大厂区、年产值76亿元、产品远销27个国家的国际化企业,获评“全国非公企业党组织发挥实质作用最佳实践”案例。

传统行业不传统,平凡企业不平凡。“企业的现代化,核心资产来自于每一个人,充分尊重人的创造、彰显人的价值。”华利达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文昌深有感触,“平凡人党建”引领集团2.5万名最普通的劳动者,用最朴素的信念,成就不凡的事业,以党建文化引领人,以关爱服务凝聚人,以共建共享成就人。

传统企业不传统,

“智改数转”促转型

AI分拣、自动缝制、自动充绒、自动封口、电脑绗缝、自动包装……在华利达智能生产终端,平均每分钟下线一件羽绒服,从前端设计到亮相市场,最快仅需20天左右,实现了数字化、零库存,轻羽绒产品获评全球“100个伟大的现代设计”。

早在2012年,企业就率先布局“智改数转”,投用“自动化模板机+吊挂线”模式,不仅解决了技能工人短缺的问题,还大大提高了产品品质。华利达第二党支部书记、设备部主管李建军说,产品从裁剪、缝制到检验全程都自动化完成,生产效率提高40%以上。

一件服装集聚多重科技元素,国家登山队队服、北京冬奥会国家队队服,都在华利达定制。近年来,华利达不断加强面料研发,还将研发范围延展到汽车零部件行业,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安全囊体制造企业。华利达安全气囊事业负责人许俊杰介绍,产品目前配套丰田、理想、比亚迪等品牌,又投资3亿元打造安全气囊上游基布项目。

智造车间、智能工厂的“点”上开花,工业互联网平台的“线”上发力,智能制造全“链”提升,在华利达,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通过大数据平台,快决策、快调整、快改善;外部与客户市场、生产现场全球系统直连,成为全国纺织服装行业第一批国家两化融合体系AAA级认证企业。

华利达还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为基础,目前已接入700多家企业。传统产业的集群升级,带动常州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连续3次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把骨干发展成党员,

把党员培养成骨干

华利达将“平凡人党建”作为党建主题,用“信仰最重要”“梦想最闪亮”“劳动最光荣”“创新最美丽”“奋斗最幸福”,引导员工建功立业,让每一位平凡的劳动者都能找到自我、提升自我、放大自我。张文昌认为,“平凡人党建”这项凝聚人的工作,做实了,发展就有引领力,做强了,企业就有竞争力。

200多名党员下沉一线,构建“服务行动支部”+“红色动力小组”党建矩阵。实施红色赋能人才工程,通过“现代学徒班”“人才定制班”精准对接员工成长需求,开展100名员工圆梦上大学、500名员工技能提升、500名员工技能认定三大行动。

制版师杜辉是技术部多面手,再复杂的平面服装效果图到他手里都能顺利落地,他还将实践所得做成PPT,免费为同事授课。杜辉说,通过“组织建到车间、党员就在身边”,由党员骨干组成的60多个“红色动力小组”覆盖到每个车间、每个班组,大家与员工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让党组织和党员形象在一线可见、可感、可学。

坚持“把骨干发展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骨干”的双培养体系,华利达通过技能大赛、内部竞聘、建言献策等活动,选拔出岗位骨干,设立“党员示范车间”“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一大批党员成为集团骨干。80后蔡干忠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由他提炼的“蔡干忠拉链加放规律”操作法,成为样品指南。华利达党委组织“红色工匠”评选,在某道工序上做得又好又快、获得冠军的人就可以拥有“擂主工序”命名权,目前已有364项工艺以员工名字命名。

用好“一带一路”机遇,

内外双循环开辟“新蓝海”

用好共建“一带一路”发展机遇,越来越多制造企业走出去,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华利达已在越南开设4家工厂,拥有1万多名员工。

华利达不断提升核心制造能力,推动经营模式由“以产定销”向“以销定产”升级。国内外生产基地密切协作,实现从面料开发到成衣设计、生产的各环节融合,形成了兼具规模性和快速反应的全球供应链,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示范。

在华利达,员工是企业最大的财富。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张文昌坚持“不裁员、保岗位,不降薪、保收入”。疫情期间,华利达信守承诺,不仅稳定了原有队伍,还招聘新员工1200人。在刚刚召开的职代会上,通过了子女升学奖励、购买保险、退休员工福利等制度,每年投入200万元建立“员工关爱基金”。

一个个普通人的美好梦想,构成了伟大的中国梦;也正是一个个普通人的不懈奋斗,才能成就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工程。

本报记者 蔡炜 万小珍 通讯员 夏婵婵

责编:王逸男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