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要闻 > 正文
构建家校协同的语文美育体系
2024-05-14 08:54: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陈凤娟  

家庭和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机融合,有助于更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2023年12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指出,“充分发挥相关学科的美育功能”。其中,语文作为一门富含德育因素的人文学科,更应充分挖掘其潜在的德育内容,发挥德育功能。

美育最重要的价值是培养有审美修养的人。语文是人文学科,通过语言的学习,审美主体不仅能够了解文本知识,更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所蕴含的喜怒哀乐。语文的审美价值,让语文教育充满了灵动性,使审美主体在美的浸润中成为拥有高尚情操的人。语文学科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为学生的审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学习语文,学生建立了“真、善、美”品质根基。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例如,“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这是语文的音韵美;“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这是语文的汉字美;“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这是语文的词句美……人文性是语文的根本属性之一。对语文之美的习得过程是学生体现人文价值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审美趣味的精神活动。

语文学科功能指向立德树人实践,以语文美为审美对象,通过语文教育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重新建构审美意识,培养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是教育的关键。家校融合,构建一个家校共育的第三空间,在教育实践中关注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基于学生的语言习得而生发审美体验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以语文促进学生成长,让学生成长是教育的核心。而学生作为积极向上的评价主体,要有健康合理的审美价值观,并坚持自己的个性,才能进一步激发自己的审美意识,从而在家庭和学校的共育下形成科学的评价标准,形成正确的审美判断。同时,积极调动自己的审美体验,做到及时反省,形成审美鉴赏力,并带动家长一起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在致力于促进学生审美世界丰富的同时,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从家校融合的视角出发,构建“家校共读”审美教育实践。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不仅是学校的教育任务,也是家长的教育任务。学生时时刻刻浸润在书籍的海洋里,与圣贤对话,接受人类崇高精神的滋养,拓展思维、提升精神境界,让学生自我赋能,走得更远。首先,通过“家校共读”对学生实施诵读涵泳,强化学生对语言的审美感知;其次,通过“家校共读”对学生实施名著阅读,丰富学生审美体验;最后,通过“家校共读”对学生实施亲子对话,提升学生审美理解。因此,“家校共读”审美教育实践,引领学校掀起全校师生共读的阅读热潮;引领教师认识阅读对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性;引领家长认识到亲子阅读对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最终能使学生与人类的崇高精神产生对话,让阅读成为学生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

构建“家校共美”审美教育实践,让学生了解美好的大千世界、让学生感受自己的花样年华、让学生体悟生活的色彩斑斓。在真实情境中开展语文美育活动,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美的认识;让学生聆听书本以外的声音,拓展自己的眼界;在实践的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自身的综合审美素养。首先,通过“家校共美”对学生实施纪录片欣赏,拓展学生文本言外之美;其次,通过“家校共美”对学生开展生活美的探索,激发学生对生活美的审美热情;最后,通过“家校共美”对学生实施自然美的研究,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审美兴趣。因此,“家校共美”审美教育实践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变得丰富多元。

构建“家校共写”审美教育实践,也是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贴近生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乐于表达;引导学生作文如何升格,提高学生审美创造能力。审美主体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审美实践过程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首先,通过“家校共写”要求学生从自然、社会寻找写作素材,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察力;其次,通过“家校共写”要求作文升格,培养学生的审美评价力;最后,通过“家校共写”中“亲子共写”,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因此,“家校共写”审美教育实践让学生养成“读写结合”的习惯、教师养成写“下水作文”的习惯。

语文学科担负着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任,也担负着“立德树人”的历史重任。通过“家校共读”“家校共美”和“家校共写”等审美教育实践,家校作为育人的综合体,通过共育的方式为学生构建一个鲜活的语文美育生态空间,共同提升了学生综合审美能力,并在“家校共育”不断变化且关系密切的系统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育人功能的最大化和最优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在校期间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为更好地培育学生对美的感受,学校和家庭要形成共育,言传身教,用心用情立德树人,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审美素养。首先,加强家庭文化资本的助力。尽管学校美育在提升学生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中起到关键作用,但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家庭文化资本对语文学科的作用显得更为明显。在提升学生语文审美素养的过程中,需基于家庭文化资本投入,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效果。其次,夯实学生审美素养基础。青少年审美素养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即螺旋向上的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也是学生实现提升语文美育能力的保障。要紧紧抓住语文之美,才能确保学生心里都有美的目标。最后,教师要具备美育情怀。立德树人的关键在教师,习近平总书记对培养好教师提出“四有”标准。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四有”好老师,美育情怀是教师的关键素养。美育情怀决定着教师是否具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怀和仁爱之心。一个眼中没有情怀、心中没有温度与爱的教师,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家校教育共同体的构建对于良好教育环境的打造和教育支持系统的建设起着决定性作用。语文学科育人的重任促使教师引领学生对语文美的追求,学生具备发现美、感受美和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这一过程就是提升学生审美素养、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责编:秦春凤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