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午日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升至正南中天,是龙升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所曰:“飞龙在天”;此时龙星既“得中”又“得正”,处在大吉之位,恩施普也,龙德显扬。端午节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更多]
  • 划龙舟

      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十分流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更多]

  • 挂艾草与菖蒲

      挂艾叶菖蒲是中国民间节日习俗,在端午节以艾叶悬于堂中,剪艾力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戴之,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榻, 有驱魔法鬼之神效。 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 艾叶、 榴花、 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更多]

  • 食粽子

      端午食粽,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粽,属“籺”的一种,籺是人们在逢年过节时用来拜神祭祖的贡品,逢年过节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的传统习俗。籺有很多品种,不同的节日会做不同的籺。粽籺的主要材料是稻米、馅料和箬叶(或柊叶)等。由于...[更多]

  • 端午浴

      端午日洗浴(沐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或草药,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五杂俎》记明代人因为“兰汤不...[更多]

  • 放纸鸢

      在中国南方一带,端午节儿童放纸鸢称为“放殃”。纸鸢,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更多]

  • 拴五色丝线

      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五彩丝线或源于古代南方人的文身之遗俗,《汉书》:“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也。”端午以五色丝线系臂,曾是很流行的节俗...[更多]

  • 戴香包

      香包又叫容臭、香袋、香囊、香缨、佩帏,今人称荷包、耍货子、绌绌。它是古代中国劳动妇女创造的一种民间刺绣工艺品。 是以男耕女织为标志的古代中国农耕文化的产物,是越千年而余绪未泯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存和再生。香包最早称容臭,...[更多]

  • 避五毒

      五毒是指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这五种有毒动物合称五毒。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影响,各地过端午节的习俗也不尽相同,古代我国北方一些地方民俗认为每年夏历五月端午日午时,五毒开始孽生,于是便有了避...[更多]

为传统文化注入时尚元素

今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培育了肥沃的土壤,技术的飞速发展丰富了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各种流行的时尚元素源源不断地输入传统文化的血液,让...[更多]
更多>>
    01.jpg
    端午节不只是屈原文化,屈原文化、端正文化、健康文化共同构成了端午文化。这些文化并不只是宏大叙事,而是就在人们身边,就为人们践行。[更多]
    0.jpg
    在民间传说里,屈原在端午这一天投江而死。这一天,也成为了纪念屈原的日子。屈原文化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爱国主义情怀。这是一个流行情怀的时代,其实最伟大的情怀是与国家联系...[更多]
    0.jpg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这本书成了现代人们查考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习俗的重要参考。这部著作,可以说是周处给后世中国人留下的一笔宝贵遗产。不过在中国...[更多]
    四大名著.jpg
    作为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9年将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在中国古典四大名著里,也有很多精彩的端午习俗。...[更多]
    涛神伍子胥与端午节的由来.jpg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龙的节日说、恶日说、夏至说等。如果从时间和史籍上考证,则首推纪念伍子胥说。早于屈原二百多年.且端午的其他习俗如“斗百草” ...[更多]
    0.jpg
    曹娥庙中供奉的曹娥娘娘。这似乎是古代中国的一项传统,一个具备某种美德的人,即便生前并不幸福,死后亦可作为神灵享受人们永远的纪念。曹娥便是因她的孝心,使无数后人为之感动...[更多]
    0.jpg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为每年的五月初五。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称为“端午节” 。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