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好人”赋能基层社区治理
徐州市云龙区彭城街道晓光社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徐州市云龙区彭城街道晓光社区坚持以“社区好人”为切入点,探索出一条“好人引领、全民参与”的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新路径。这一实践不仅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层表达形式,更通过榜样力量的辐射效应,激活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内生动力,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社区治理新模式。
一、构建好人选树培育的全链条体系
(一)立体化发现机制。社区建立“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的好人发现网络。线下发挥网格员“人熟、地熟、情况熟”优势,在日常走访中第一时间掌握好人线索60余条,在社区服务中心设置好人线索征集箱,接受居民自主推荐11次。线上利用微信群开设“好人推荐”通道,居民可随时随地上报身边好人好事,累计收集线索31件(次)。
(二)主题化寻访机制。结合重要时间节点策划开展主题化寻访,有效增强活动的时效性和感染力。比如,在“学雷锋月”挖掘助人为乐典型,寻访到辖区热心居民黄剑侠常年帮助邻里解决生活难题40余次;在“重阳节”聚焦孝老爱亲家庭,寻访到赵秀堂家庭几十年如一日悉心照料老人。
(三)动态化培育机制。社区不仅积极发现好人,更注重挖掘培育好人。通过“好人成长学院”提供培训交流平台,帮助5名社区好人提升服务能力;建立好人档案库,共计32人,跟踪记录其后续表现,促进好人队伍可持续发展。
二、打造多元化的好人文化传播矩阵
(一)建好用好道德讲堂。创新设计“七个一”活动流程(即唱歌曲、看短片、诵经典、讲故事、作点评、作承诺、送吉祥),邀请公益律师王顺利、小区里的义务理发员李家芝、常年参与文明宣传和治安巡逻的司春阳等典型现场讲述亲身经历,以“身边人讲身边事”的方式增强感染力。2024年共举办活动16场,参与居民达900余人次。
“江苏好人”王顺利为社区群众讲述初心不改、23年“顺利”行走的公益路
(二)好人引领志愿服务。以好人为核心组建7支特色志愿服务队,“文明劝导团”在好人李家斌带领下纠正不文明行为124起,“银发互助队”为孤寡老人提供陪伴服务超过300小时。好人引领使志愿服务从“要我做”变为“我要做”,志愿服务队伍人数年增长20%。
(三)开展常态化宣传。社区构建“传统媒体+新媒体”"的立体传播网络,在微信群中引导居民收看《道德的光辉》《中国好人》等栏目30余次,定期公布好人宣传海报,利用社区电子屏滚动播放好人事迹,让好人文化融入居民日常生活。
三、推动好人效应向社区治理深度转化
(一)建立“好人议事厅”。邀请好人代表参与社区重大事项商议,2024年共解决停车难、环境整治等民生问题31件,好人的公信力有效提升了议事效率和执行效果。
“社区好人”黄剑侠等人共同参加民主协商议事
(二)实施“好人包片”。按照好人专长划分责任区,3名孝老爱亲模范负责老年关爱网格,6名环保达人负责垃圾分类督导。这种“以好人为节点”的网格化管理,使社区服务更加精准高效。
(三)开展“好人帮带”。建立传帮带机制,在思想引导、困难帮扶等方面发挥好人示范效应,每位好人结对帮扶1-3户家庭,形成“一花引来百花开”的局面。
晓光社区深刻认识到,社区文明建设不能仅靠制度约束和物质激励,更需要精神引领和价值认同。“社区好人”作为居民身边的典型模范,其可信、可亲、可学的特质,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生动的载体,让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更有持久活力,社区文明程度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