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是农耕文明的载体,也是现代文明的守望者。
10月29日至30日,首次中国文明乡风大会在陕西延安举办。当“文明,让乡村更美好”从一句口号变为广袤田野上的生动现实,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村容村貌的焕然一新,更是乡村肌理与农民精神世界的深刻重塑。在南京葛塘街道,这场以文明为笔的描绘,正勾勒出物质丰裕与精神富足同频共振的和美新画卷。

乡音新唱 文化浸润民心
文艺赋美乡村,最深厚的资源禀赋与最可依靠的力量,恰恰深植于乡村自身。谈及乡村文化建设,不少地区习惯于“请专业团队写歌、邀外部演员演出”,看似热闹,却难以触动村民的情感共鸣,更无法为乡风文明注入持久活力。2024年官塘河村组织村民成立的官塘韵乡村合唱团,恰恰在于打破了这种 “输血式”模式,让文化培育成为村民自主参与的乡风文明实践。从招募环节的“乡愁破圈”,到创作过程的“乡土表达”,再到传承阶段的“日常浸润”,合唱团的每一步都踩在乡村文化的“脉搏”上。村歌《唱响四季官塘》便是最鲜活的成果:大官塘映万象、希望田结硕果、好家风育儿郎,古韵今辉交织。歌曲创新融合青少年rap、老人民俗唱法与旁白,三代同唱凝聚奋进力量,唤醒乡情,当村民在歌词里梳理家乡变迁,在歌声中认同“孝老爱亲、珍视乡土”的价值,乡风文明便有了最坚实的情感根基。

志愿赋能 产业激活乡野
文明乡风滋养着乡村的每一寸肌理,塑造着农民的精神世界,让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既守住“乡愁”,又握紧“未来”。为助力农文旅融合发展,前程村引进“葛塘精灵探索冒险部落”,在助力村民增收的同时,又以志愿服务为核心纽带,走出了“产业发展 + 志愿实践 = 文明深化”的新路径。项目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离不开志愿服务的“托举”,启动前,面对荒地清理、基础设施搭建的问题,村里以“大美葛塘 公益同行”志愿服务项目为抓手发起“靓化项目美环境”志愿倡议,开展项目环境整治、地毯铺设等;项目推进中,志愿服务更是成为化解矛盾、凝聚共识的“润滑剂”。部分村民因担心树木、青苗赔付问题产生抵触情绪,村民志愿者主动组成“调解小分队”,以“志愿服务+基层治理”的联动模式,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将矛盾化解在一线、问题解决在现场,村民不再是产业发展的“旁观者”,而是用双手参与家乡建设的“实践者”。

银发聚力 善治涵养新风
新时代的农民,正在从过去的观望者、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为自己代言”的创作者、主动参与者。长城村“莲心”老书记工作室的创新,恰恰在于转变治理思维,让村民成为乡风文明的“守护者”。这支由 10 位退休老书记组成的 “银发管家队”,没有行政权力,却凭借乡情与担当,成为乡风文明的“践行者”与“引导者”:何书菊防汛时带头清理沟渠,用行动诠释“责任担当”的文明内涵;王正福为独居老人代购药品,用善举传递“邻里互助”的文明温度;退伍老兵史维富则是一位主动的“发声者”,用听得懂、记得住的乡音土语让理论宣讲既有高度又接地气……他们不搞“命令式”管理,而是用“熟人社会”的温情化解矛盾、传递文明,通过秸秆禁烧宣传、常态参加环境整治、邻里矛盾调解让“自治互助”的文明乡风在基层治理中不断巩固,让乡村成为充满文明气息的幸福家园。

从官塘河村的文化振兴,到前程村“精灵部落”的产业实践,再到长城村的治理创新,葛塘街道的每一处实践,都以文明乡风为核心驱动力,“点上出彩” 逐步连成“面上开花”,当文明乡风成为村民的生活习惯、价值追求,乡村便有了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通讯员 赵倩倩 吴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