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十三五”成就看南京系列发布会,交出5年城市建设的“答卷”。10月30日,记者跟随采访团用一天时间看道路、下管廊、逛街区……感受南京这座美丽古都品质的提升、面貌的改善和城市治理的升级。
环境整治
龙蟠中路
为道路“品牌化”代言
现场探访
在龙蟠中路,车辆穿梭在红黄相间的秋色中,一种大气扑面而来。谈起这条道路,南京市市政工程管理处项目经理王建奎非常自豪——2018年5月14日龙蟠中路正式启动环境综合整治,第二天一早,车辆通过时却发现现场就像没有施工一样。
“龙蟠中路开创性地在主干道实施‘白天保交通、夜晚保施工’的模式,确保了交通不受施工影响。”王建奎说,他们在市建委统筹下,在横跨玄武区、秦淮区的4.8公里范围内切出了16个施工单元,实施网格片区化管理,创新使用了“单元施工法”“段落推进法”“定时清场法”等,改变了过去道路大围挡、大破路的做法,各段落施工做到提前对接,工序无缝衔接,避免了道路的反复开挖。
家住龙蟠中路沿线的居民王建民告诉记者,当初几十位沿线居民和单位人员参加了整治前的议事会,噪声问题、行道树阻碍骑车问题、人行与骑车人冲突问题,最后都一一得到解决。城市施工问计于民,施工过程中尽量做到不扰民,这些都是他对道路施工改变的惊喜。如今,王先生每天都会在逸仙桥附近的健身广场锻炼休闲,而沿路这样的小游园在东水关、常府街路口等沿线设置了多处。
点评
市建委建设二处处长董文量:“十三五”是南京实施精细化建设管理的5年,龙蟠中路只是道路“绣花”品牌化的代言。2016年至2019年,南京累计完成49条道路综合整治,涌现了玄武大道、应天大街、太平南路一批“名牌路”。还实施了北京东路、华侨路、中华路等29条沿街立面整治,让道路景观立体起来。不只主次干道,5年来全市还完成了261条背街小巷整治,使其从单调、破落变得精致。尤其是发掘文化内涵,打造了诸如喵喵街、银杏里等一批特色主题街巷、街区,让城市更有范儿了。
城市更新
小西湖迎来新生百子亭打造城市新空间
现场探访
2015年,小西湖(大油坊巷)片区居民的一封信,让这个棚户扎堆的老破之地迎来了民生改善的契机。经历了前期调研、规划设计等,小西湖最终确立了“自下而上、自我更新、有机更新、持续更新”的16字方针。从去年进场施工开始,历保集团工程公司经理凌小舟就泡在了小西湖里。
“小西湖虽然破,却是南京明清民居的代表,保留着街巷肌理,留存着沈万三故居楠木大厅等一系列古建筑。所以小西湖没有走‘迁出居民重新开发’的旧模式,而是让居民选择去留。”凌小舟说,区域内810户居民,有一半左右选择了安置或货币补偿,改善了生活环境。留下来的就一起参与家园的微更新。
小西湖木结构建筑多,火灾隐患重。此次创造性地在狭窄巷道里布设微型市政管廊,将各类管线下地。同时,街区里铺设消防管道,25米范围内就有一个消防水喉。目前先期改造几户人家,为明后年其他居民院落改造提供经验。堆草巷31号院落留下两户居民,改造增加厨房和洗手间,并通过阁楼设计提高居住面积,改善生活。居民张德恕已开始购买地板、新家具,准备内部装修,迎接新居生活。而院落其他的房间,将改造为工作室,形成“共享院落”,让居民与年轻人生活在一个屋檐下。
凌小舟强调,小西湖改造不会像老门东那样搞亮化,这里留下的是“烟火气”,居民与游客共存,激发老街区的新活力。今年底,花间堂精品民宿、马道街29号咖啡屋等首批项目和共享院落等将率先改造完成,“关于小西湖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今年10月,在城市的另一边,百子亭天地展示区开街,徐悲鸿、傅抱石故居沉寂多年重新开放,丰富的文化、艺术、音乐、美食体验,让这里成为玄武湖片区一处别致的街区。
来自上海的林先生与朋友坐在街角喝着咖啡,他说这里虽然开放面积不大,已经有了石库门的味道。傅抱石故居里,一位女士带着孩子在安静地欣赏着艺术作品。“这里可动,可静,恰恰体现了百子亭天地这个项目的魅力。”南京玄武城建集团董事长李海沅表示,百子亭是区内融历史、文化、社交于一体的高品质文旅“新消费”项目。据悉,百子亭一期预计2021年年底总体竣工,2022年夏秋之季正式开放。二期中央路小学地块、三期肿瘤医院地块将在后期陆续推进,周边道路和小区也将进行整治,形成东接玄武湖、西连湖南路的时尚活力街区。
点评
市规划资源局总规划师吕晓宁:南京在破解历史建筑保护难题中,创新活化路径。百子亭、西白菜园等历史风貌区通过结合各片区周边空间和文化资源特色,引进文化、休闲、旅游新功能,为片区及周边地区注入新活力,成为南京展示历史文化特色的新品牌、新名片。南京第二机床厂、南京印染厂、南京第一棉纺厂等工业遗产也得到保护更新。
小西湖(大油坊巷)微更新是南京历史地段城市保护更新转型的标志。它一改过去“留下要保护的、拆掉没价值的、搬走原有居民”的操作方式,建立产权主体自愿参与、多方协商的平台,以院落为单元渐进更新。小西湖微更新是小规模、渐进式的,不会设定一个时间期限,它的目标是兼顾民生改善、文化传承和活力再生。我们期待小西湖的实践经验能够在老城南更多相似的历史地段推广应用。
补短板
最长综合管廊
破解城市“拉链”之痛
现场探访
走进位于横江大道下的综合管廊,灯光照耀下的通道一眼望不到头,两侧整齐排列的各类管线和巨大的江水源管道,让参观者忍不住赞叹。
江北新区公建中心管廊建设项目负责人吴飞向记者介绍,早在2016年新区刚成立时,10公里管廊一期工程就已建成交付,实现了弱电的下地。而近年来建设的江水源泵站,巨大的江水管道也进入了管廊,不占用更多土地资源。利用这个管道,提取江水能量,可以为新区公共建筑、居民建筑提供冬暖夏凉的江水“空调”。随着综合管廊二期25公里的建成,新区上半年还完成了120公里长度的高压电缆入廊。
几十公里的管廊,如何进行日常维护和检修?记者在地面的绿化带里看到了一个隐藏的盖板。需要检修时,只要打开盖板,通过升降系统即可进入地下。在综合管廊指挥调度中心大屏上,显示着管廊内的视频监控以及各类参数,一旦出现异常,可直接锁定点位,通知检修人员处理。“未来,江北新区将建设245公里的管廊。核心区将看不到一根铁塔和架空线。”吴飞表示,新区的管廊根治了城市道路“拉链”痼疾,同时,线缆下地也净化了城市空间,释放了土地资源。经过初步估算,全部投入运营后,可直接释放土地2000亩,释放土地价值500亿元。
强制垃圾分类的推进,也让江北废弃物综合处置中心成为焦点。记者看到,餐厨垃圾车进入2道门才能倾倒垃圾,垃圾进入流水线后的全封闭环境避免了腐臭气体外泄。两个硕大的厌氧发酵罐体在消化垃圾的同时,可产生沼气用于发电。提取的废油用于毛油提炼,废水则进行深度处理。整个处理流程实现了对垃圾的“吃干榨净”。
南京环境集团江北处置中心负责人徐继超介绍,这里是南京首座大型餐厨垃圾处置设施点,目前日处理餐饮和厨余垃圾总规模为650吨。为迎接11月1日的垃圾分类,他们又新增日处理500吨厨余垃圾处理线。二期还将新增日处理200吨餐厨垃圾的规模,预计明年建成。全部投产后,利用沼气可年发电2700万度,相当于13万家庭一年的用电量。
市建委建设一处处长卞媛媛:南京在新都市建设计划中提出补短板、强韧性。5年来,南京的综合管廊从江北新区和南部新城延伸到老城区和新城区,总规模80公里,仅“十三五”期间就将建成超70公里。《南京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总体规划》中“干线管廊为支架、片区管廊为主体、重要节点管廊为补充”的点线面相结合的综合管廊体系已初见雏形。综合管廊的建设,有效解决了“马路拉链”“空中蛛网”等城市精细化建设管理难题,同时,管线运行可靠性和防灾抗灾能力也明显提升。
此外,在无废城市建设上,南京牢固树立绿色循环发展理念,强化顶层设计,加强监督管理,积极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坚持统筹规划、政策引导、市场运作原则,聚焦突出问题和关键重点,系统布局建设垃圾末端处置设施,加快完善末端处置水平,着力为破解“垃圾围城”提供基础支撑,让城市更有韧性,也让环境更有保证。
本组撰稿南报融媒体记者何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