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南京 > 正文
他们,用爱和智慧做学生的引路人
2024-09-10 16:12:00  来源:南京文明网  

近日举行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活动上,南京市多位大中小学教师被人社部、教育部分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多年来,他们默默耕耘在教育一线,用热爱和坚守诠释着教师职业的内涵,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教育事业的庄严承诺,在平凡中追求为人师表的成功与快乐。

今天是第40个教师节,让我们走近几位先进典型,感受他们在平凡教师岗位上成就的不凡教育故事。

全国模范教师兰全翠——

心系儿童成长,扎根乡村小学20余年

兰全翠是浦口区石桥小学一名乡村数学教师,从教20余年,无情的病魔,击不退她对事业的追求;孱弱的身体,挡不住她对教育的热爱。她心系儿童成长,扎根乡村教育,用担当许给乡村孩子一片光明未来。

兰全翠老师和学生们在一起。受访者供图

兰全翠生长在农村,当一名乡村教师是她儿时就有的梦想。毕业那年,面对分配去向,很多人选择去城区,她却主动选择去了乡里最偏僻的一所乡村小学——石村小学。父母和朋友都为她感到遗憾,她却说:“那里的孩子最需要我。”

就这样,兰全翠成为一所乡村小学的女教师。后来,由于工作出色,她被选调到另一所乡村小学工作,也就是现在所在的石桥小学。

2003年下半年开始,兰全翠每天上班都感到全身无力,2004年初发展到了吃不下任何东西的地步。她去了医院,医生告诉她严重贫血,血红蛋白还不到正常人的一半,建议她住院观察治疗。因为放心不下带的毕业班,她当即拒绝住院,决定只配一些补血药吃。后来在父母的强烈要求下,她才住了院,并且只请了一个星期的假。没想到,在医院她被诊断为“尿毒症”。

那是她人生中最黑暗的日子,但兰全翠没有放弃。在大家的关心和支持下,尤其是她所教班级孩子们的鼓励下,她重燃了生活的勇气。班上的孩子们自发探望、募捐,甚至有孩子要把自己的肾捐给兰老师……最终,在媒体、社会、学校的共同帮助下,她顺利进行了肾脏移植手术。手术后,只休息了半年,她便匆匆返回讲台。

病后归来的这些年,兰全翠每天都要吃六七次抗排斥药物,还得定期去医院做各项身体检查,但她似乎忘记了自己是个只有“半条命”的人,固执地不肯接受领导、同事们的“照顾”。除了主动申请做班主任,她还是学校图书管理员和“爱心妈妈团”教师志愿者。农村留守儿童多,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出身农村的兰老师非常了解孩子们内心的孤独。当有学生不舒服时,她总是及时送他们去医院,忙前忙后,无微不至;当天气突然变冷时,她总是把家中合适的衣服拿给学生临时穿一穿;当放学突然下大雨时,她总是想办法借来雨伞、雨披给路远的学生……兰全翠还经常深入留守学生家庭家访,与孩子们促膝谈心,畅聊理想。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她就变身“爱心妈妈”,陪伴在这些孩子身边,给他们买生活、学习用品,带他们去大自然、游乐场……她总是给予乡村孩子温暖和呵护,帮助他们快乐健康成长。

从教20多年,兰全翠说:“职业并非事业,但如把职业当作事业来做,你就会无所谓苦,无所谓牺牲,你就会有成就感。”

全国模范教师张绍铃院士——

给学生定做“合脚的鞋”,让他们走好脚下的路

梨园里,一群人头戴草帽,或蹲下,或抬头凝望,观察着、记录着。汗水浸湿了他们的衣衫,却丝毫阻挡不了他们热烈的讨论。被拥在中间的那位,就是今年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张绍铃。今年夏天,记者有幸跟随张绍铃院士来到位于江宁区湖熟街道的梨园,体验他们的上课过程。

张绍铃院士。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曹子烨 摄

“看梨成熟不成熟,可以看梨核里的种子,颜色如果是白色的,就是不成熟,如果呈现棕色,说明已经成熟,可以采摘了。”谈论中,张绍铃掏出一把随身携带的小刀,当场切开梨让学生们观察和品尝。

学生们个个聚精会神,不时提出自己的见解或问题。他们表示,跟着张院士来到田间地头学习,收获很大。“我是专门研究梨里面的石细胞,简单来说,就是研究梨子口感的。”南农大果树学硕士研究生李美说,包括梨石细胞含量是多少、经过怎样的处理会有怎样的变化等,都是他们需要研究的,“跟着张老师,一边品尝一边记录一边听他的讲解,比我查多少资料都有用。”

梨园是张绍铃院士团队的种质宝库,保存收集了来自13个国家的1400多份梨种质资源,也是中国最大的梨种质资源库。“这里有最好的教材和老师。”学生们说。

南京农业大学梨研究团队由张绍铃创立,曾破解梨树自花授粉不结实的产业问题,领衔完成国际首个梨全基因组图谱和蛋白组全景图谱,先后培养博士及硕士研究生近200人。

张绍铃认为,科研不是单打独斗,教书育人更是如此。在培养学生方面,他们课题组一以贯之的思想是: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把所有人的能量都聚集起来,才能得到最大的成效。他们会根据培养工作的需要,把学生进行分组培养和管理,每个学生不仅仅能获得来自自己导师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指导,还可以汲取团队每位老师和前辈的经验,课题组优秀研究生的培养都是大家分工合作的系统工程的成果。

张绍铃说,学生入门后,导师们会一对一与学生谈话,了解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和学习需求,然后为他们“量身定制”学习方案,比如查找和阅读什么样的文献、确定研究兴趣与方向、掌握田间实践技能……在满足学校对研究生培养总体要求的前提下,再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特长,因材施教,因需施教。“作为导师,我们尊重每一名学生自己设定的目标和规划,不会轻易改变学生的兴趣方向。”张绍铃说,给学生定做一双“合脚的鞋”,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走好脚下的路。

全国优秀教师袁宗金——

耕耘在乡村儿童成长的“田间地头”

从教以来,南京晓庄学院袁宗金教授始终秉承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陶行知教育思想”,耕耘在乡村儿童成长的“田间地头”:组织开展“乡村行动”,为全国破解留守儿童教育难题提供了成功经验,成为“可复制、可发展、可持续”的典范;发起“原野计划”,送教下乡,为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落到实处作出突出贡献。他被乡亲们亲切地称誉为“乡村教授”。

南京晓庄学院二级教授,研究生导师袁宗金。受访者供图

“原野计划”,即通过专业培训,赋能和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工作,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探索教育公平之道,将教育均衡发展落到实处。该计划由时刻牵挂乡村教育发展的袁宗金发起。他带领全体研训教师,以送教下乡、课堂教学视导和主题培训等丰富多样的形式聚焦乡村幼儿园课堂,深入云南丽江、新疆伊犁、青海湟源、甘肃会宁、江苏阜宁、安徽亳州等地的农村幼儿园,为城乡幼儿教师搭建了理念对接、行为对接、资源对接、策略对接和成果共享的广阔平台,惠及万余名乡村幼儿教师。

为破解乡村留守儿童教育难题,袁宗金发起并持续多年开展“留守儿童的教育研究与关爱行动”项目。截至目前,100余名学前教育专业的志愿者接受了培训,并深入1万多名农民工子女家庭,提供累计2.4万小时的教育志愿服务,形成4万余字的调研报告,为全国破解留守儿童教育难题提供了成功经验,成为“可复制、可发展、可持续”的典范,被《光明日报》评价为“关爱留守儿童教育的‘范本’”。

袁宗金始终关注乡村教育,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教育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他主持的“3连通+3对接+3融合”学教交替的幼儿教师培养模式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他发起“牵手行动”,带领教师和学生深入数千个流动儿童家庭,组建由专家主导、专业支撑、志愿者参与和共青团组织的“四位一体”服务机制,让农民工子女真正走进城市、融入城市。

全国优秀教师贺华义——

教师收敛光,才能让学生个个都闪光

贺华义是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树人学校的一名物理老师,从教26年,有24年当班主任的经历。他关爱每一名学生、关注学生的每一步成长、关切成长中的每个节点。他说:“班级,是一个巨大的磁场,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可以给予每个人以关怀和力量。”

贺华义老师。 受访者供图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了解和认识学生,是很多班主任接手新班级时面临的棘手问题。贺华义采取了非常质朴的方法,他会在两天内拨打完所有学生家长的电话,进行一对一沟通,了解孩子现状,并和家长、孩子一起规划接下来的学业等成长之路。他说:“在每个家长的描述中,我对于刚接手的班级学生既能有个性化的了解,也能总结提炼出一些共性的问题和特质,这样在沟通与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形成教育共识。”

贺华义记得,有一年中途接班,电话沟通中,他了解到“守时”和“守信”是班级学生相对突出的两大问题。于是,他以此为切入点,与刚见面的学生们作出“守时”和“守信”的约定。而对于达成的共识,贺华义总是给予学生他最大程度的理解。比如,在“守时”的问题上,学校规定的学生到班时间是早晨7时20分,贺华义即使到校时间不到7时,他也一定是7时15分才进教室,绝不提前更多。他说:“教师去教室太早,有的学生就会‘跟风’,那他们说不定就会早上吃不好饭,路上也匆匆忙忙,这样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贺华义看来,教育首先要关注的就是学生的身心健康。在他的班上,体育课学生必须去操场上课,不能留在教室里;每个学生都要出力维护教室的清洁卫生;情绪低落时,学生随时可以找他谈心聊天。

而保障青少年心理健康,不仅需要老师付出努力,同样也需要家长的配合。为此,贺华义努力构建良好的家班关系。他说:“在家班关系的构建中,沟通发挥着相当重要的支撑作用。沟通什么?何时沟通?要有自己坚持的原则,学生出问题的时候不找家长,相反,有进步的时候才找家长,尤其是‘问题学生’。”

贺华义回忆:有一次,他给一位家长打电话,刚接通,还没来得及出声,电话那端的家长马上说:“老师对不起,孩子给你惹事了。”贺华义忍不住一笑,回道:“孩子在学校表现很好,我很喜欢……”接着,他表扬了这个孩子近段时间的进步,家长喜出望外。最终,这通电话在老师、家长双方愉悦的心情中结束。“和家长沟通,内容和时机固然重要,但教师沟通的态度才是最重要的,比起‘说什么’,家长更在乎老师‘怎么说’。” 贺华义说。

除了经常进行电话沟通,贺华义还是一位“偏爱”面对面沟通的班主任。通常,每学期他会召开3至4次家班交流会,不仅是家长,学生也要参加。家长坐在自家孩子的位置上,孩子们或坐在过道里,或坐在教室后方,其乐融融的场面仿佛是在开班级喜乐会。

做班主任越久,贺华义的带班方式越回归质朴。他感慨:“教师的光芒太强,就会遮挡学生的光,正如月朗星稀一般,也正如我们白天看不见星星一般,只有教师收敛光芒,才能让学生个个都闪光。”(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钱红艳 李花 王怀艳)

责编:孙婷婷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