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走走,今天搭台唱大戏,一块看看去。”近日,夜幕降临,扬州市邗江区杨庙镇沿山河村村民张大妈看到村民微信群里的文化惠民演出通知后,急忙喊上自己的“戏搭子”一起去看戏。
在沿山河村,有一支特别的艺术文化团——涵养民风文化艺术团,其由一群民间戏曲爱好者自发组成,像一颗在乡村土壤里生根发芽的文化种子,带着泥土的芬芳和戏曲的韵味,绽放出独特的光彩,每到周日,沿山河村总飘着些特别的调子。
有村民会议,“小院课堂”里,下班后,张明生刚放下监委会的工作,手里的二胡就起了头。张明生是村监委会主任,更是个资深扬剧爱好者,看着村里不少和自己一样的戏曲爱好者总凑在一起哼唱,张明生心里动了个念头:“咱们何不组织起来,正经唱唱戏?”就这样,一群藏在田间地头的“民间高手”被聚拢起来,涵养民风文化艺术团正式成立。
张明生带领着大家自编自演,琢磨着“老戏新唱”。《邻里亲》演绎了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化解矛盾的故事;《法治记心间》通过一个个真实案例改编的剧情,把法律知识融入唱词……傍晚时分,站在小广场散步聊天的村民,走到垃圾分类宣传栏,“您看这‘可回收’‘不可回收’,谱上《鸿雁传书》的调子,保管比喇叭喊得管用。”张明生瞅着宣传栏上的红绿标识,突然拍响了大腿:“可不是嘛!上回唱《天仙配》,就有村民问我,七仙女要是住咱村,垃圾分类能得几颗星?”
就这样,“涵养民风扬剧团”的名头渐渐传开,他们把村规民约编成《劝善调》,把反诈知识融入《白蛇传》,甚至用《十八相送》的旋律唱出了“门前三包”的讲究,还巧妙地将党员冬训与文艺活动相结合,以老百姓听得懂、易接受的方式,把红色革命事迹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唱到了群众心坎中,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洗礼。
近年来,涵养民风文化艺术团在杨庙镇各村巡演,演员们把村规民约、移风易俗等内容通过文艺作品的形式奉献给广大村民,中间还穿插着内容紧扣农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的正能量小戏,用一批紧跟时代发展的高质量节目满足不同文化需求的观众,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活跃了杨庙老百姓的文化生活,还培养了一批“草根明星”。
通讯员 焦慧 记者 钱伟
记者手记
戏里戏外,文明新风
在沿山河村,涵养民风文化艺术团的扬剧声一起,村民们的脚步便跟着动了。这戏台搭的不仅是娱乐,更是乡风文明的舞台。从邻里纠纷到法治宣传,从垃圾分类到党员冬训,老调填新词,唱的是百姓身边事,传的是文明新风气。
张明生和这群“草根明星”的智慧在于,他们让政策法规褪去生硬的外衣,用乡音乡韵浸润人心。乡村常年有“戏”,从最初的自娱自乐到如今成为移风易俗的载体,戏里戏外皆是文章。当村民哼着《劝善调》倒垃圾、听着《法治记心间》签合同时,文化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符号,而是生活的一部分。这样的“戏”,唱响了乡村振兴最动人的和弦——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