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苏州 > 正文
给“守门人”披军大衣的老伯找到了
2020-03-12 12:03:00  来源:姑苏晚报  

3月11日,78岁的陆海冠穿上崭新的军大衣,与黄忆芳握手。 记者 张健 摄

这件羊毛军大衣很厚实,是1962年陆海冠在西藏当兵时部队发的,军大衣象征着他的戎装生涯,也是他和夫人爱情的见证。今年2月,这件珍藏半个世纪的军大衣有了新的注解——为防疫检查点的志愿者挡风遮雨,化身为他们的“铠甲”。3月11日,志愿者黄忆芳亲自登门,归还给陆海冠夫妇这件珍贵的军大衣,还带来一件崭新的大衣作为“回礼”。

是“铠甲”也是暖流

羊毛军大衣给志愿者力量

2月14日晚,雨雪交加,就着寒风,天格外冷。这一天,也是姑苏区承天寺巷检查点志愿者黄忆芳值守的第12天。每天早8点到晚8点,黄忆芳都雷打不动地在这里执勤,测量体温、核实往来人员的信息等,工作量很大。

黄忆芳今年57岁,是一名五星志愿者,她累计已完成志愿服务3000小时。新冠疫情期间,她更是舍小家为大家,主动报名,义务在检查点为居民们“把门”。“我平时爱徒步,14公里的徒步游不在话下,所以身体素质还是可以的。”但即便如此,寒风苦雪下,娇小的黄忆芳还是在检查点冻得瑟瑟发抖。

那天晚上7点,一对老夫妇出现在检查点,直奔黄忆芳而来。我每天进进出出“看你在承天寺巷口工作,真的很辛苦。这几天天冷,我把这件羊毛军大衣送给你,晚上值班的时候穿。”老伯说着,便和爱人一起将军大衣展开,为黄忆芳披上。

突如起来的一幕,让黄忆芳呆住了。她刚想开口询问老两口的信息,没想到他们却摆摆手,消失在了夜色中。这一幕,刚好被不远处的社工拍了下来……

那段日子,温暖的军大衣就像一件铠甲,给予黄忆芳力量。黄忆芳觉得,执勤的时候自己更有力量了!但心中的小疙瘩一直在脑海盘旋——找到这对老夫妇,把军大衣还给他们,谢谢他们!

珍藏衣柜44年之久

羊毛军大衣如今焕发新价值

黄忆芳找到平江街道香花桥社区社工毕晓,向他求助。毕晓看着当时同事抓拍的老夫妇照片,角度多为侧脸,照片不少都拍虚了,但眼尖的他还是认出了老太太——住在检查点不远处的居民张金凤!

“张阿姨是一位老党员,平日里就经常来社区参加志愿活动。她的眼睛很有特点,笑起来弯弯的,很漂亮,我能一眼认出来。”毕晓说道。于是,他和社区党委书记陆允青来到张金凤家,询问军大衣的事。

“你们怎么来啦?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我们不留姓名,就是打算送给执勤的志愿者。”听闻来意,张金凤显得很惊讶,并表示这是她和老伴陆海冠应该做的。

说起这件军大衣的来历,陆海冠打开了记忆的匣子。1962年,他远赴西藏当兵,在海拔4800多米的雷达站工作。“当时,每一位在西藏当兵的军人都收到过这样一件羊毛内衬的军大衣,应对高海拔的极寒天气。”后来经战友介绍,他认识了小4岁的张金凤。彼时,一个是部队雷达站的宣传干事、组织干事,一个是部队的美丽小护士,两人相爱了!假期时,他们穿着军大衣,张金凤陪陆海冠拍照,陆海冠为张金凤写诗,他们在部队喜结连理。

1976年,夫妇俩回到苏州,陆海冠在苏州市计委(现为苏州市发改委)工作,张金凤在房管部门工作。与他们一起回来的,还有这件穿了14年的军大衣,后来被他们珍藏在衣柜里悉心呵护。

谈到为何将这件珍贵的军大衣捐给检查点的志愿者,陆海冠说:能为抗疫一“线的志愿者们做点事,是我们老党员应该做的。你看,44年过去了,这件军大衣不再是搁在衣柜里尘封的记忆,它焕发了新的价值!”

当爱心遇见真情

赠送崭新军大衣感恩大爱

3月11日,黄忆芳和平江街道人武部、香花桥社区工作人员一同来到陆海冠家中。“谢谢你们,虽然我们不认识,但无形之中这件军大衣给了我很多力量!”黄忆芳将这件珍贵的羊毛军大衣还给陆海冠夫妇,并当面表达谢意。

眼前的这件军大衣,外部略有褪色,内衬的羊毛也有些起球,但总体来说,被保管得很好。披在身上,保暖功能依旧强劲。张金凤笑着说,自己深怕樟脑丸的挥发会损坏军大衣,她特意采用老家重庆的妙方,将花椒装进布袋,放在大衣内部,起到干燥防潮的作用,以此来保存。

可以说,这件羊毛军大衣是陆海冠、张金凤夫妇戎装岁月的见证,亦是他们爱情的象征,更是疫情期间无数热心居民的缩影,意义不凡。

平江街道人武部得知这个抗疫一线的感人故事,特别准备了一件崭新的军大衣送给陆海冠夫妇,感恩他们的大爱之举。当军大衣遇见军大衣,当爱心遇见真情,疫情之下的暖心故事让人动容。(记者王可)

责编:苏州文明办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