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徐州 > 正文
爱心暑托带来快乐假期
2025-07-29 09:50:00  来源:徐州日报  

“小朋友们,谁想来体验一下推拿按摩呢?”台下一只只小手高高举起:“老师,我想试试!”

这堂在民怡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中医推拿体验课,瞬间点燃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充满欢乐的课堂正是徐州180个社区暑托班中的生动缩影。一位位志愿者化身“老师”,用知识与热情,为孩子们构筑夏日的梦想空间。

知识乐园:课本遇见童真

“找准穴位,用指腹轻轻揉按……”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志愿者张险云,正十分娴熟地在小学员代梓辰的肩颈处作示范。

代梓辰闭着眼,小脸先是微皱,随即舒展开。“咦,感觉有点酸有点疼,但又有点舒服!”体验完毕,他跳下台,开心地给小伙伴们说,“我要学会这个,回家就给妈妈按摩。”

“小朋友们,注意!家里潜伏着哪些‘隐形怪兽’?”“电线!”“燃气灶。”“还有药,吃多了可能就‘挂了’。”小学员们争先恐后回答。民怡园社区工作人员韩雨恒从防溺水、居家、交通等方面细心讲解注意事项,他说:“安全知识‘要从娃娃抓起’,希望孩子们能注意安全,过个平安假期。”

看着教室里求知若渴的小身影,片刻休息期间,张险云喝了口水说:“带小朋友可太不容易了!从准备课件到维持课堂纪律,当‘老师’比想象中辛苦得多。能把我们学到的知识分享给大家,那就感到很值得。”

科技奇旅:指尖触碰未来

在翠屏山街道云飞社区,“带娃神器”绝非虚名。江苏师大学生志愿者拼装的智能小车,正被一群“小指挥官”团团围住。

“前进!后退!左转!快撞啦!”指令声此起彼伏,小学员刘向言化身“老司机”,紧握遥控器,指挥着“座驾”灵巧避开障碍,小脸因兴奋涨得通红,“它真的听我话!像有魔法!”他开心地说。

随后,志愿者们为小朋友们带来一场“天上的科普”。无人机平稳升空,引来一片“哇”声,小学员贺喜宝仰着头,小手不自觉地跟着比划:“哇,飞得好高,我也想玩无人机!”

暑期来临,为满足云飞社区“双职工”家庭、新就业群体家庭、外来建设者家庭的儿童、青少年托管需求,云飞社区组织开办2025年“云帆童行暑托班”,一同托起少儿和家长的七彩夏日。

民怡园社区则积极链接江苏师范大学智慧学院资源,在社区开设了编程课堂。“在数字化时代,编程是孩子们面向未来的必备技能。”民怡园社区党委书记姚军红介绍道,“这不仅能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更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每一次互动,都在孩子们心中悄然种下未来的种子。

成长乐园:用心共筑爱的港湾

在泉山区矿机社区,从红色阅读到非遗体验,精心设计的课程让孩子们收获满满。“我们构建了‘三维六翼’体系。”泉山区行知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杨纯拿着课程表介绍,系列课程以思想引领、能力培养、素养提升为目标,设置思想引领、学业提升、实践创新、体艺素养、文化传承、社会认知六大核心板块,多维度助力孩子成长。

在云飞社区,每一个孩子都有一本“成长档案袋”,记录暑期生活的点点滴滴。

安全课后,小学员李君彤一脸认真地说:“我要过个安全快乐的暑假。”

当智能车在教室桌椅间驶过,小朋友们的惊呼声响彻教室;无人机在空中飞行,记录下小朋友们的欢声笑语……一个个由青春、智慧与责任共同浇筑的“成长乐园”,正悄然改变着孩子们的暑期生活。180个办班点位如同神经末梢,深入全市乡镇街道,其中超半数扎根在居民“家门口”的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大学生志愿者等多方力量被有效整合,成为这个“成长乐园”不可或缺的“梦想导师”。

受益的远不止孩子。“我们聚焦服务细节与安全加固,就是希望这个平台能真正实现‘教学相长’。”云飞社区党支部书记赵青青介绍。大学生志愿者们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实践能力,收获成长与价值认同,社区则链接了优质资源,提升了治理效能。

这个夏天,徐州团市委持续开展徐州市公益暑托服务项目,正让志愿者的青春热情、社区的治理智慧与孩子们的好奇心,碰撞出最绚烂的火花。

团市委希望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团市委将进一步丰富暑托班课程,组织专业教师、志愿者把市级精品课程送到孩子们课堂上,持续抓好暑托服务相关安全工作,为孩子们营造更加快乐多彩的暑假生活。

爱心托管托起民生温度

刘浚豪

这个暑假,各类爱心暑托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深受家长好评。

这项工作的可贵之处,在于其精准回应了“双职工”与新就业群体家庭迫切的“看护难”需求,将民生关怀落到了实处。但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它超越了“托”的基础功能,精心构建了一个多维成长的“梦想空间”。从妙趣横生的科普课堂、到充满未来感的智能车与无人机体验,丰富的活动设计将知识转化为可感可触的体验,在孩子们心中悄然播下好奇、探索与创造的种子。

“共建共享”的模式创新有效发挥了资源整合的枢纽作用,链接起大学生志愿者、专业机构力量及社区精细服务。这既为大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舞台,锻炼其工作能力,也激活了社区的治理效能,提升了服务供给的精准度与专业性,最终凝聚起护佑青少年成长的强大合力。

暑托班关注的不只是当下的安全与快乐,更着眼于通过浸润式体验,培养孩子们的健康意识、安全素养、科技兴趣和人文情怀,这些素质将为孩子们的成长大有裨益。

“爱心暑托”,托起的不仅是孩子们一个假期的安稳与欢笑,更是城市的温度。这份用心与智慧,值得点赞,更期待其深化拓展,惠及更多家庭,为城市发展助力。本报记者 刘浚豪 实习生 陈梓晗

责编:秦春凤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