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晚,被称为“现代戏剧史上的天才作品”的经典剧目《枕头人》的第二场演出在苏州大道喜剧院落幕,至此,第三届江南青年戏剧节的全部演出告一段落,但关于苏州戏剧的故事仍在继续。
“本届青戏节面向全国发起剧本征集活动,一个多月中,我们共收到39部作品,长剧、短剧都有,基本都是苏州本地的创作。”负责青戏节本地剧社项目统筹的吴凌燕说,艺术委员会的专家会对应征作品进行筛选论证,挑出有可能在舞台上呈现的本子,评选结果计划于今年年底前公示。
江南青戏节搭建舞台
本地剧社携手献力作
作为第二届中国苏州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届江南青年戏剧节设置了本地戏剧社团剧目展演、城际交流精品剧目汇演、戏剧工坊、青苗计划和剧本征集五大板块,在苏州的多个剧场中呈现了43场演出。
从事设计工作的小苏说,她喜欢待在剧场里的感觉,经常要跑到上海等地去看演出,“因为有了江南文化艺术节,这个夏天我不用出苏州就看了近十场演出,太过瘾了。”除了《杏仁豆腐心》《丽南山的美人》等国内知名剧场带来的精彩剧目,苏州本地原创作品《玩偶日志》也让小苏印象深刻。“这个戏讲的是网络安全的事,剧中故事很真实,人物性格鲜明。悲剧的闭环设计得挺巧妙的,明线和暗线交叉,让人唏嘘。”
本届青戏节的大舞台上,苏州本地戏剧社团为观众奉献了11部剧目,其中半数以上是原创作品,包括话剧、脱口秀、相声剧等类型。“这两年,本地剧社的舞台创排能力在增强,原创剧目也出来了。”吴凌燕说。她现任苏州文化艺术中心管理有限公司剧院经营部营销处经理,已在“苏艺”工作了10多年,近年来直接参与了青戏节的很多工作,见证了本地剧社的成长。她告诉记者,经过多年培育,今年一下子涌现了一批“苏州制造”的可圈可点的作品,剧目的数量、质量与往年相比都明显改观。
今年国庆中秋长假期间,老谭戏剧工作室2020年新创话剧作品《没有告别的仪式》在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剧场首演。两周后,这部表现主义实验话剧受邀在常州凤凰谷大剧院演出。
从2018年起,老谭戏剧工作室连续3年参加苏州本地戏剧节。本届青戏节期间,除了首次与观众见面的新作《没有告别的仪式》,由其出品的抗日题材的话剧《少年行》作为第三届苏州文华奖优秀剧目进行了展演。
老谭戏剧工作室艺术总监、编剧、导演谭伟民认为,青戏节的平台很好。不管是业余剧社还是专业剧团,只要上了舞台,观众会拿一样的眼光来评判。这是平等的平台,所以他和他的团队会更加努力,奉献高质量的剧目和演出。他说,本地观众如果是以“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欢喜”的心态来看待本地剧社的表现,像家长一样“瘌痢头儿子自家好”,那是没有意义的。如果这样,观众的二度创作事实上没有完成。所幸,苏州有懂行的观众,他们的戏剧作品也在一次次演出中得到观众有效的反馈,不断地加以完善。
苏州戏剧人倾心坚守
各方扶持培育绽新蕾
说到苏州本地戏剧市场的发展,吴凌燕颇为感慨。“十几年前在苏州看话剧的机会并不多,本地创排的剧目就更少了。‘苏艺’开业头几年,也是引进外面的演出比较多。”据她介绍,“苏艺”在2011年、2012年办了两届活动周期短、试验性的青年话剧节,尝试进行本地戏剧土壤的培养。
2015年,“苏艺”集中推出大量剧目,开启戏剧元年,但在舞台上亮相的并没有本地剧社的身影。此后的两年,除了引进商业剧目外,“苏艺”也通过奖补的方式鼓励本地戏剧创作。那几年本地剧社很少,主要就是苏州大学东吴剧社、苏州科技学院新程剧社等几个高校学生剧社,还有很少的白领剧社,基本没什么原创剧目,演出时舞美等也很简单。
经过几年的持续培育,本地戏剧市场悄然发生变化,逐渐显露可喜的潜力。
2018年,市委宣传部、园区工委宣传部等单位共同主办了首届苏州青年话剧节,由“苏艺”承办。宣传部门和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对此项目全方位地给予支持和指导,包括提供票房补贴和艺术家资源等。“这一年,通过短剧竞演等环节,我们发现了一批值得挖掘的本地戏剧人才。”吴凌燕说。
2019年,第二届苏州青年话剧节期间,苏州大学东吴剧社、谭伟民戏剧工作室、普罗公园戏剧计划三家本土优秀剧社的剧目通过专家甄选,受邀参加首届中国苏州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的展演,让更多人看到了本土戏剧的力量和可能。
到了今年,第二届中国苏州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进一步将苏州青年话剧节整体纳入其中,并更名为江南青年戏剧节。业内人士认为,这样更名突破了一市一地的限制,彰显了更加开阔的胸襟和文化视野。
过去的几个月中,黄梦宇很忙,身为电视编导的他在业余时间参演了本届青戏节的几部戏。他告诉记者,虽然本地剧社多为非职业团体,演员的专业能力也有强有弱,但每个人对戏的态度都不是玩玩而已,大家都愿意去思考,认真地扮演好自己在剧中的角色。“我不希望喜欢戏剧的人因为看到乱七八糟的戏而放弃再进剧场。看着舞台上演绎的别人的人生和故事,当你离开剧场回到家时,感觉以后的生活是有希望的,因为相信未来会更好而开心,这就是戏剧的力量。”
和在艺术院校系统学习过表演的黄梦宇不同,田晨晨是2017年从日本留学回国后才开始接触戏剧的。“我从小就喜欢画画和音乐,大学时也参加过乐队,我感觉艺术有很大的相通性,表演和音乐也是如此,在情绪的表达和表演的节奏、是否能引起观众共鸣等方面,都有共通性。而且,我毕业回国之后一直在做翻译的工作,时间都是靠自己安排的,于是主动走出舒适圈,选择了一个自己一直有好奇心的领域。”机缘巧合,她参演了谭伟民导演的话剧《王阳明下山》,从那时开始学习话剧表演。“虽然只是业余爱好,但是既然做了就要尊重戏剧、尊重作品、尊重观众、尊重自己,所以我一直坚持演戏。”田晨晨说。
推青苗计划助力发展
多措并举为未来蓄力
在吴凌燕看来,黄梦宇和田晨晨都是近年来在舞台上有亮眼表现的本地青年演员,他们有份出演本届青戏节的多部剧目,一方面是因为个人业务过硬,另一方面也说明本地表演人才总体上还比较缺乏。“除少数几个专业剧团外,苏州大部分剧社在排演大戏时人手都很紧张。”
为了解决制约本地剧社发展的人才、资金不足等问题,苏州在青戏节框架内推行了青苗计划等措施,在资金和资源上持续帮扶,坚实有效地营造创作土壤、构建孵化机制,努力实现本土戏剧社团和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苏州还加入了长三角青年戏剧孵化平台,旨在整合上海、南京、苏州、杭州等地戏剧资源,增进彼此之间在青年戏剧人才和优秀原创作品两个层面的交流,提升竞争力,带动戏剧市场的良性发展。
苏州该如何展现自己在戏剧领域的独特魅力,变得更加“有戏”?中国国家话剧院东方先锋剧场经理、北京戏剧家协会理事傅维伯在8月29日于苏州举行的江南采薇“江南小剧场”圆桌会议上提出了中肯的建议。这位业内公认的“小剧场话剧之父”表示,“舞台戏剧应是实践的艺术,小剧场恰恰为青年戏剧人的舞台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他强调,“江南的小剧场需要表现江南文化的特点,要结合江南地区的风土人情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创作和宣传。”
日前在昆山举行的“苏州有戏”演出交易洽谈会上,苏州新时代文体会展集团董事长陈龙做了题为《打造“百剧之城”:苏州的信心和底气》的演讲。他从昆曲在苏州诞生并风靡一时的历史条件说起,坦言苏州戏剧发展面临巨大的现实挑战,但同时,苏州根深叶茂的艺术土壤尚在,市民对艺术消费的热情加上政府对文化艺术的支持力度前所未有,苏州戏剧必将再度繁荣。(苏报记者陶冠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