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傍晚,东太湖畔微风习习。吴江区七都镇东风村的村民们跟往常一样,在晚饭后聚在村口聊家常,而村里陆续投入使用的10座崭新的公厕则成了大家的新话题。
白墙灰顶、大气美观,这批公厕入口的小径一侧,还装饰着精致的绿化景观,这是吴江一揽子农村环境整治成果的缩影。去年起,吴江区城管局以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和“厕所革命”为主攻方向,全面有序地提升辖区220个行政村的村庄环境面貌。截至11月3日,吴江区777个沿线收集房(池)已完成整治,236座农村公厕“焕然一新”,垃圾分类的“时尚新风”已经吹进214个行政村。
新厕成风景,“厕所革命”助创农村宜居环境
在东风村村委会主任张峰眼里,这批新改建的公厕极大地改善了村民“方便”时的环境。“村口原有一个土厕所,墙体老化、瓷砖发黄,还要从外面挑水来冲洗。”张峰表示,一到夏天,臭味还招来大量蚊蝇飞虫,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生活。
为此,在吴江区城管局的支持下,东风村因地制宜,整村推进农村公厕改造,打造了10个造型新颖、整洁悦目的样板厕所。现在新厕所“带来的不仅是硬件之变,还有卫生观念上的转变,有力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张峰说。
同样是太湖之滨,在有着千年历史风韵的横扇街道四都村,面积达42平方米的新改建东港公厕就坐落于银杏古树一侧。为了映衬四都村整体古色古香的村容村貌,该公厕特意采用仿古建筑风格,外墙绘有“水乡+古镇”特色的彩绘,内部采用仿木纹铝格栅的吊顶、仿古防滑砖等设计,紧密契合水乡古村周边环境基调。
“脏乱差”一扫光,农村生活垃圾有了“新归宿”
东邻雪落漾,南依頔塘河,向北则靠着万亩长漾。
这是平望镇的庙头村。三面环水的小村庄,拥有着大自然赐予的绝美环境。而在从前,部分村民总是将杂物堆放在自家的房前屋后,并随意养殖家禽,污水和臭味让往昔“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村落美景一时消失得无影无踪。
从去年开始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庙头村把优化农村生态环境作为工作重点,着力清理房前屋后乱堆放、规范家禽养殖、治理生活污水、整治田容田貌,提高环境宜居水平。此外,庙头村还实行定人、定段、定区域、定标准的管理方式,定期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星级文明户评比活动,用实打实的奖励和奖牌,树立了人居环境整治标杆,大大增强了居民在环境长效治理改善中的获得感。
生活垃圾的乱堆放需要“治”,更需要“引”。在七都镇开弦弓村,垃圾分类的时尚新风已经吹遍了小清河两岸。在这里,每家每户屋前有“三宝”——厨余垃圾桶、其他垃圾桶以及垃圾分类月度考核记录表。通过月度考核记录表的反馈,开弦弓村又引入红灰榜、积分卡等激励机制,刺激百姓的参与热度,有力促进了垃圾分类事业的可持续性。
量变推动质变,系统化整治扮靓“江村”
厕所得以升级、民生由此改善的背后,是吴江区“五位一体”农村厕所建改和管理服务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
吴江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样以区级主管部门为监管主体、区镇街道为建设主体、村级组织为管理主体、农户和游客为受益主体、保洁员为服务主体的体系也有助于明确政府3.15亿元专项资金的分配方式及拨付节点,最大限度发挥使用效益,让群众对厕改的实惠“看得见摸得着”。
而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领域,吴江区按照不少于保洁人口千分之五的比例配置村庄保洁人员,每年投入约1.2亿元,并积极探索村市场化整体外包服务模式,提档吴江村庄人居环境宜居指数。
“吴江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已从‘垃圾入桶’向‘垃圾分类’迈进,公厕管理上也形成了一厕一档、一键找厕、保洁打卡、群众监督、星级评定等一整套规范化的模式。”吴江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城管部门将通过建立完善长效保洁维护机制,形成农村垃圾治理和厕所革命的“吴江模式”。(记者陆宇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