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鸣声起,热浪拂面。在这炎炎夏日,苏州各地的同学们暂别熟悉的校园,背上求索的行囊,踏上了一场场意义非凡的研学之旅。他们或穿梭于历史古迹,触摸文明的脉络;或驻足于科技殿堂,探寻创新的密码;或投身于实践场域,体悟成长的真谛。在行走中,知识变得鲜活,世界越发清晰,一段段融合学习、实践与成长的旅程,正为这个夏天写下最生动的注脚。
触摸历史文脉 厚植家国情怀
历史的长河中,每一处遗迹都藏着文明的密码;红色的基因里,每一段故事都激荡着信仰的力量。这个夏天,苏州学子沿着历史的足迹,在研学中与传统对话,与初心共鸣。
张家港市南沙中学“唐仲英”爱心小分队的同学们走进东山村遗址考古文化主题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聆听遗址挖掘的艰辛、田野考古的严谨与文物修复的精细。当指尖拂过模拟的考古土层,当目光掠过修复后的陶器碎片,同学们对家乡历史的好奇被点燃。“原来我们脚下的土地藏着这么多秘密!”一位同学在日记中写道。研学结束后,不少同学主动报名成为志愿者讲解员,誓要让更多人听见东山村遗址的“千年低语”,这份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与认同,正是文化自信最生动的体现。
跨越两千公里,吴江中学的学子踏上了寻觅古蜀文明的旅程。在都江堰,岷江水哗哗流淌,站在吊桥上俯瞰,湍急的水流打着白色漩涡,仿佛在诉说李冰父子治水的智慧;推开杜甫草堂的柴扉,“家徒四壁”的场景让书本中“瓮牖绳枢”的描述变得真切,而红墙竹影间的静谧,又让人读懂诗圣“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忧思。“原来历史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能触摸、能感受的温度。”一位同学在研学手册上郑重写下感悟。
红色基因的传承同样动人。苏州市立达中学西校区的学子在橘子洲头伫立,湘江浩荡,碧波奔涌,少年们齐诵《沁园春·长沙》,“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铿锵之声与江水共鸣,家国情怀在这一刻深深镌刻于心;苏州市劳动路实验小学校的同学们走进苏州东吴博物馆,在肃穆的氛围中聆听英雄事迹,讲解员讲述的革命故事让不少同学红了眼眶,“他们为国家牺牲了这么多,我们更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张家港市第一中学的同学们奔赴新疆,四千公里的旅程中,他们见证壮美山河,感受“石榴籽紧紧抱在一起”的民族交融,“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在每一次交流、每一场体验中落地生根。
探秘科技前沿 点燃创新火种
科技是国家发展的引擎,更是少年梦想的翅膀。这个夏天,苏州学子走进实验室、企业、高校,在与科技的碰撞中,埋下创新的种子,明晰未来的方向。
苏州市第十二中学的“科技赋能青春志,红色领航少年行”研学活动中,同学们走进西交利物浦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苏州实验室。在实验室里,看着精密仪器运转,听着科研人员讲解“从0到1”的探索历程,一位同学兴奋地说:“原来课本上的公式,真的能变成改变世界的力量!”这场研学不仅让同学们近距离接触科研,更在心中播下了职业规划的种子。
江苏省震泽中学育英学校的同学们奔赴杭州,开启以“探索AI科技,智创未来”为核心的研学之旅。在顶尖科技企业,他们体验AI绘图、感受智能交互,当自己设计的虚拟形象“活”起来时,教室里爆发出阵阵欢呼。“我以后想当AI工程师!”一位同学在分享会上坚定地说。这场研学,为少年们打开了一扇面向未来的智慧之窗,让科技赋能教育,让梦想照进现实。
企业研学则让“职业启蒙”变得可触可感。常熟市梅李中学的两支研学小队分赴双线:一路走进龙腾特钢,炽热的钢花在车间绽放,工人们“千锤百炼始成钢”的坚守让同学们震撼,“原来我们用的钢材,要经过这么多道考验”;另一路探秘GONVVAMA常熟公司,智能生产线的高效运转颠覆了大家对“工厂”的想象,“科技真的能让生产变得不一样”。这场跨越校园与企业的对话,让同学们在坚韧与创新中,读懂了“成长”的另一种模样。
杨嘉墀实验学校“幸福儿童成长营”的亲子研学则充满温情与启迪。在东南大学,家长与孩子们一同参观涌泉、大礼堂、吴健雄纪念馆,在百年名校的文脉中,感受“科学救国”的初心。当听到吴健雄先生“以实验证明宇称不守恒”的故事时,一位小朋友拉着家长的手说:“我以后也要当科学家!”
践行实践担当 拓展多元视野
研学不止于“看”,更在于“做”;不止于“知”,更在于“行”。这个夏天,苏州学子在志愿服务、文化体验、跨洋交流中,体悟责任与担当,拥抱更广阔的世界。
昆山市高科园中心小学的同学们化身“卖花少年”,在南渔村帮奶奶们售卖太空莲。“叔叔阿姨,买朵荷花吧,这是我们村的太空莲!”稚嫩的叫卖声在田间回荡,汗水浸湿了衣衫,却挡不住同学们的热情。“荷花像红领巾一样鲜艳,我们做志愿者也要不怕累!”一位同学擦着汗说。这场实践,让“奉献”二字有了甜甜的荷香。
苏州市沧浪新城第三实验小学的苏式美食研究组则走进传统老店,跟着师傅学做绿豆汤。“蒸绿豆要火候正好,才能既软烂又不烂成泥”,师傅的叮嘱让同学们明白,“小小绿豆里藏着大讲究”。当亲手做的绿豆汤端上桌,清甜的味道里,有传统美食的传承,更有劳动的喜悦。
太仓市实验幼教中心华盛幼儿园的“路牌小向导”活动充满童趣与智慧。孩子们在家长陪同下观察小区路牌,寻找“弇山路”等特色路名的故事,还角色扮演“会说话的路牌”,向路人介绍城市文化。“原来路牌不只是指路的,还藏着这么多故事!”这场研学,让孩子们在实践中爱上了自己生活的城市。
跨文化交流则让视野走向更远。太仓市朱棣文小学的同学们走进英国迪顿小学,有序的课桌、丰富的墙饰展现着不同的校园文化,课堂上自由活跃的互动让大家耳目一新;太仓市实验中学师生在英国研学中,以《强军战歌》展现中国少年的自信,在大英博物馆领悟文明多样性,在牛津大学感受学术圣地的精神;苏州市实验小学校的同学们参观新加坡国立大学,“无围墙”的校园、开放式的学习空间让他们惊叹,AI绘图课程中,不同肤色的同学合作完成作品,让“科技无国界,文化有共鸣”的理念深深扎根。
从历史现场到科技殿堂,从田间地头到异国校园,这个夏天,苏州学子用脚步丈量世界,用心灵感受成长。研学之旅或许会结束,但那些在行走中收获的知识、锤炼的品格、点燃的梦想,将成为他们人生中宝贵的财富。正如一位同学在研学总结中写道:“这个夏天,我们走出校园,却走进了更广阔的课堂。”而这,正是研学的意义——让每一步行走,都成为成长的刻度;让每一次体验,都绘就未来的蓝图。(记者 宋洁婷 通讯员 苏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