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夏日氛围的逐渐浓烈,苏州高新区枫桥街道的公共广场上也变得热闹非凡,一系列精彩纷呈的夜间活动,将便民服务、文化传承与邻里互动融入夏夜,让大家在家门口尽享缤纷夜生活。
“这些由基层治理者精心设计的‘星夜场景’,不仅点亮了居民的夜间生活,更构建起基层治理的‘新时空坐标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研究员吴新星指出,这一实践深度契合当代社会治理理论中的“时空治理”与“参与式民主”逻辑——通过重构城市公共空间的时间利用方式,例如夜间服务供给这种模式,打破传统治理的时空边界,形成“时间-空间-治理”的三维联动。
广场夜未央
纳凉书市奏响夏夜交响曲
马浜社区中心广场,一到暮色降临,便化身为一座“露天知识绿洲”。一排排书桌上,《平凡的世界》与儿童绘本并肩而立,科普读物与诗词选集相映成趣。这场“纳凉书市”并非简单的书籍陈列,而是根据居民借阅大数据精心选书——既有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养生典籍,也有贴合年轻人喜好的职场技能书,甚至开辟了“宠物养护专区”回应养宠家庭需求。
转角处的菜市场正上演着奇妙的“知识交易”。“一本旧书换两根黄瓜,两本换一把空心菜!”志愿者的吆喝声引来不少居民驻足。有居民捧来一摞《中国通史》,换走新鲜番茄时特意叮嘱:“这些书我读了十年,麻烦转给爱历史的年轻人。”更令人动容的是,社区将回收的800余册书籍分类整理后,由志愿者组成“星光送书队”,每周为辖区12户残疾儿童家庭开展“伴读服务”。
“以梦为马”夜间读书会设计了“情景演绎+互动问答”环节,志愿者用情景剧还原长征场景,孩子们则用彩笔在黑板上绘制“心中的英雄”。社区党委书记翻开活动台账,上面记录着近两个月的变化:从最初15人参与的小规模活动,到如今固定有50余名青少年报名,甚至吸引了30多位家长自发组成“后勤志愿团”。
多元共生
从生活空间到文明场域的嬗变
事实上,在高新区枫桥街道,夏夜广场从未缺少人气。但如今的“夜广场”早已超越了传统的广场舞、露天电影范畴,形成了多元共生的文明实践矩阵。
近日,为满足广大居民的观赛热情,共享足球魅力,寒山社区拓展观赛空间,依托月泊湾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组织开展“我在家门口看苏超”主题活动,让居民们不出社区就能共享足球盛宴。
在枫桥街道社工站前坪,一场“江南雅韵・益路同行”公益服务集市也将资源送到家门口——地铁8号线工作人员发放印有江南风光的折扇、防蚊贴等“清凉关怀包”,开设“智慧出行”咨询角帮助银发族跨越“数字鸿沟”;社工站联动社会组织构建“益+服务联盟”,设置生活帮手区(免费理发、家电维修)、健康守护区(口腔检查、防暑科普)等主题服务区,还链接爱心企业开展公益义卖与岗位推介;“轨动流彩・扇载江南”非遗漆扇工坊里,亲子家庭体验大漆晕染技法,将彩漆化作流动的江南画卷,一旁的手工艺品义卖区更让非遗传承与社区公益温暖交融。
在景山社区,“夜间课堂”开课,首堂面点制作课上,苏高新文旅集团老师演示柳叶饺、麦穗饺等包制手法,学员们从手忙脚乱到捏出形态各异的饺子。这场20分钟抢空30个名额的夜校课程,通过整合周边资源,让居民从“刷手机”转向“学技能”,更让“陌邻”变“睦邻”。社区工作者坦言:“晚饭后在家门口学习,不耽误工作又能提升能力,很暖心。”
服务“夜治理”
夜间文明实践的基层治理密码
不仅如此,在高新区各个社区的广场上,理论夜校、书香夜市、科技夜集、文艺夜演、健身夜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正在紧张地筹备中。
“这种‘夜治理’模式,本质是对居民‘时间主权’的尊重。”苏州大学东吴智库研究员吴新星在接受采访时指出,“面向居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共享性,考虑社区治理服务的共建共享。各类治理互动和社区活动,是社区居民间重要的交往形式。既要考虑到活动参与者的普遍性,如通过仲夏书市、健身休闲、文艺汇演等形式,所有居民都可以参加,这有助于促进社区居民间的公共交往;还要考虑到活动参与时间的共享性,避开工作日,提供必要的延时服务,这将使长期以来社区参与不足的中青年居民能够了解社区、理解社区、参与社区,增加全体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
在马浜社区党委书记朱建军看来,夜间活动的深层价值在于重构社区认同。“过去居民下班就关门,现在通过‘夜分享’认识了邻居,连物业费收缴率都上去了。”他翻开一本“居民需求账本”,上面记录着从活动中收集的100多条建议,其中“延长活动室开放时间”等诸多居民诉求已转化为治理措施。这种“活动聚人-沟通识人-服务留人”的治理闭环,让社区从“陌生人社会”逐渐回归“熟人网络”。(记者 严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