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徐州 > 正文
践行“两山”理论 绘就醉美画卷
2020-12-02 09:50:00  来源:中国徐州网  

近年来,贾汪区坚定不移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以建设和谐美丽宜居城市为目标,下大力气实施生态修复再造,走出了一条资源枯竭城市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实现了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向“一城青山半城湖”的转变,成为自觉践行“两山”理论的成功典范,为全省和全国生态修复、绿色转型发展提供了“贾汪样板”。

潘安湖塌陷地改造成修复样板

初冬的潘安湖,就像被打翻了的调色盘,五彩斑斓。那排列得如同哨兵般的池杉林,或金黄或火红,倒映在一湖碧水之中,美得如童话中的仙境,让人心神俱醉。还有那被湖水围绕着的潘安水镇:青石板的蜿蜒小路,芳草爬满了台阶,弯弯的拱桥下一溪潺潺细流缓缓而过,如水墨画般的仿古民居群,在蒸腾的雾霭中若隐若现,宛若蓬莱仙境。

潘安湖,如今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徐州的城市绿肺之一,在10年前还是全市沉陷面积最大、情况最严峻的采煤沉陷区。坑洼破败、灰头土脸,和美丽一点关系没有,“黑、脏、乱”是它的真实面孔;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是当时周边居民的真实生活写照。

怎么样才能改变“满目疮痍”的模样,实现华丽转身?必须始终突出绿色发展主基调,把绿色作为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底色,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

贾汪区对采煤塌陷区实施改造,是通过“基本农田整理、采煤塌陷地复垦、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四位一体”的综合整治,对采煤塌陷破坏的土壤进行重构,恢复土地生态调节功能。特别是潘安湖改造工程“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将百年煤城变成了拥有7000亩开阔水面和4000亩湿地景观的生态公园,完成了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转变,成为全国采煤塌陷地治理、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环境修复再造的样板与典范。

潘安湖改造也拉开了贾汪生态转型的大幕,小南湖、督公湖、凤鸣海……一个个生态修复工程陆续完成,荡涤掉这座百年煤城的煤灰,营造了满眼的绿色。通过补生态短板,贾汪重新拥抱山水,依山傍水的优势得到了彰显,为转型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环境基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这里得到了实践的有力印证,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高标准农田项目

建设效益显著

2017年以来,贾汪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围绕落实“绿色生态”和“精品质量”的新时代农田建设理念,以打造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新亮点、提升农田建设质量为中心,以提升项目综合效益、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潘安湖生态湿地”建设为轴心,通过进一步集中资金,加强规划统筹,实施连片塌陷地治理,完善政策供给,大力推进全区发展生态、环保、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努力建设一批有规模、有影响、有效益的生态型高标准农田样板。

在贾汪马庄村北面、屯头河南侧有一片宽阔的土地,几台大型挖掘机和推土机正在轰鸣着作业中。据该区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科副科长孙方芳介绍,这片400多亩的土地是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原来是采煤塌陷地,到处是坑坑洼洼的小水塘,经过土壤回填、整理,将要做成马壮壮田园综合体。目前,部分道路、绿化、桥梁等基础设施配套已初步建成,接下来将进一步进行土地平整、园区景观建设等。规划中,这片经过治理的土地上,将崛起一座休闲观光采摘园。

据了解,这片采煤塌陷地整治项目属于潘安湖街道办事处生态型高标准农田试点项目,该试点项目地理位置优越,紧靠京台高速、206国道、310国道、徐贾快速通道,毗邻京杭大运河、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农田集中连片,总面积0.6万亩,其中耕地面积0.3万亩,本次建设规模0.3万亩,项目涉及马庄、瓦店两个村。项目区灌溉设施齐全,水源丰富。项目区北有屯头河,南靠京杭运河,东临潘安湖。项目区产业基础坚实,特色突出。项目区主导产业为优质稻米、生态设施农业,目前已建成1200亩绿色稻米基地、270亩马庄设施蔬果采摘园、400亩生态桃园等。

孙方芳告诉记者,通过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将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土地流转租金从每年800元一亩,上涨到1000元以上一亩。目前,项目区新增适度规模经营项目10个,新增流转土地200亩,农户每年新增经济收入0.3万元。在间接经济效益上,由于项目区高标准配套了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为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提供了优越条件,新入驻设施药香园516亩、马壮壮田园综合体400亩、真旺桃园和火龙果园20亩、花卉苗圃基地89亩、酥梨园217亩、杏花村农家乐30亩等现代农业项目,有力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益。

项目实施后,还促进了当地乡村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农业生产与观光体验相结合的农旅游将进一步兴起,带动农村面貌的改变和农村环境的治理,也将推动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夯实乡村振兴之路。

◎徐报融媒记者 蒋新会

通讯员 孙方芳

责编:唐凯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