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徐州 > 正文
徐州:美了村庄 纯了乡风 把幸福写在“乡愁”里
2020-12-24 08:54:00  来源:新华日报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数九天气虽然很冷,但邳州市八路镇刘集村村民依然三五成群来到村头广场,动感的音乐响起,人们跳起欢快的广场舞。

乡村振兴是什么现实模样?“乡愁”从何处来?回望“十三五”,徐州市将人居环境整治作为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重要民生工程,并由此带动乡村从“一处美”到“八方美”、 从“一时美”到“四季美” 、从“颜值美”到“内在美”的巨变。

顺应百姓盼美新向往

“过去的农村,到处乱哄哄,现在变得比城里还美了,让人觉得像做梦一样。”刘集村村民刘新感慨万千。

村民跳舞的这个广场,之前被个别村民占用,或栽植庄稼,或堆放杂物。公共空间治理中,恢复了这块集体用地的公共功能,不仅新建了健身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还回应群众呼声完善了公厕、花园等附属设施。

提升村容村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功能,是徐州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当前,徐州已累计拆除违建793万平方米,清理回收集体资源资产71.6万亩,行政村生活垃圾保洁收运体系实现全覆盖,农村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超过95%,已改善农民住房4万多户,创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试点村庄15个。

与此同时,徐州追求更高层次的乡村美,借山造势、借水美景,“不挖山、不填塘、不毁树、不拆房,真正使农村更像农村,把好山好水化作乡村好资源。”

近年来,一个名为北村村的偏僻小村庄,吸引了远近游客慕名而来。石头院落依山而建,山下有荷塘、长廊,湖光山色间,小游艇飞一样划过,激起一片欢快的笑声。

村民们告诉游客,眼前这幅美得像画一样的地方,曾经是个穷得叮当响的石头村。“过去,这个村周边的16座山头处处是采石场,到处炮声隆隆、叮叮当当。再这样下去,钱挣不多少,环境就全毁了。”北村村党委书记刘广铎痛下决心,带领村民改变环境。

不久后,村民们发现,大城市的专家一批批来了。他们要么忙着规划,要么听当地人讲关于古村、古井、古树的故事。让村民乐呵的是,村里还制定了一个原则——不拆老房、不砍老树、不赶老户。又过了一段时间,村里建起游船码头,新辟了旅游环线道路,“这下,我的手艺有用武之地了!”祖辈就以打鱼、养殖为生的村民王开宪率先开起了鱼馆,“旺季得聘七八个小工,一张餐台至少翻三四次。”

记住“乡愁”,既让村民们记住了根,也让乡村更有魅力。

开辟精神富足新境界

新时代的农民需要秀美的环境,拥有让不少城里人羡慕的庭院、美的生活方式。在铜山区棠张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已成为新时尚。“现在,一片烂菜叶子掉在地上,我都会捡起来放到垃圾桶里。”今年74岁的沙庄村村民夏书兰说。

村支书吴学允介绍,过去农村生活垃圾到处丢,严重影响了老百姓的居住环境。从2017年在全省率先实施生活垃圾分类以来,村里就一直采取垃圾分类积分银行的办法,达到一定积分给予实物兑换,很受村民欢迎,餐厨垃圾经发酵、高温处置后成为有机肥料。“估算起来,全村产生的餐厨垃圾变成肥料后,在市场上可以卖到15万到20万元,不仅实现废物处置,还能产生可持续效益。”

近些年来,徐州不仅关注农民“口袋里的票子”,更以“马庄经验”为样板重塑乡风文明,引领乡村文明新风尚。

“我所理解的美丽乡村,不仅要有美丽的环境,更要让村民们有美丽的心情。”贾汪区大泉街道泉西村支书刘洋说。让这位名牌大学毕业生自豪的是,这个因交通位置优越而集体收入不菲的村庄,已成为很多人向往的地方。

“不仅因为环境优美、各种生活设施完全不输城市,更因为生活在这里感觉像身处一个大家庭。”说这话的,是该村卫生室医生刘克喜。在他看来,发丧葬补助、每年给考上大学的学子发奖励、给60岁以上人群发不同层次的养老金、村民德行善举随处可见等,都让乡村生活的“美”有了更深刻的内涵。多年来,他本人也一直热心于公益,为村里的孤寡老人、五保户、低保家庭提供免费诊疗医治。如今,像他一样经常参加村志愿活动的已有300多人。

如今,村民的生活方式也越来越有“城里人”模样了。北村村93岁的刘王氏从去年4月开始赶上了“新时髦”——每月享受两次居家养老服务,有人帮她洗衣服、扫地、做饭,闲下来还能陪她聊聊天。58岁的村民刘美玲是村里的居家养老服务员,为全村34位高龄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这份工作她挺乐意干:“一个月工资1768元,钱不算多,但能给村里的老人帮点忙,我觉得挺自在。”

村民心情美了,唤起的是对人生价值更高层次的追求。“5点就出门买菜了,这么一大家子,我得照顾好。”今年38岁的李明亮所说的“一大家子”,其实是贾汪区紫庄镇岐山村及附近的40多位残疾人。了解到他的困难后,村里专门组织了志愿服务队,帮助大家网上接单、组装简单的电子产品。如今,他们也主动做起了志愿者,给村里的困难户捐款捐物。

激发村民创美新动力

美丽乡村,不仅让村民看着舒服、过得舒心,更激发了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斗志。

“千年运河百道弯,黄金分割在窑湾!”新沂市窑湾镇南大街沿街村民杨贞过去无所事事,如今利用当地的大运河文化品牌优势,将临街的两间房屋改为经营土特产门面,上马了绿豆烧、甜油、桂花糕等经营项目,“人流量很大,一年有近十来万元收入。”而附近像她这样的村民,还有百余户。

今年34岁的新沂市邵店镇村民吴从法大学毕业后选择回乡创业,从事多肉种植这一行。在他的农场中,100多个品种、100万棵多肉植物生机盎然。去年,他开通了直播平台,每天交易额大约5000多元,不仅自己致富,还带动了30多位村民就业。

依山傍水找出路,把田园风光、湖光山色、文化底蕴等转化为看得见的生产力,让乡村不仅美丽更富有魅力。

在铜山区棠张镇农文旅产业园,曾经的“种植专业户”陈孝坤已经成为当地的种植园主、远近闻名的产业集群型党员中心户。“农村光美丽不行,还必须有产业,尤其要发展智能化农业。”他指着成片的蔬菜大棚说,从前用的是竹子搭建的“趴趴棚”,人得弯着腰进去,现如今全是高标准日光温室,还用上了量子过滤器,使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方式管理蔬菜,实现了全程机械化。

“不仅节省了人力、方便管理了,还减少了种菜成本。”他自豪地说,如今已经有好几位80后学农业的大学生和自己一起创业,儿子也从外地回来搞起了农产品加工厂。

2019年以来,徐州市实施人才下乡、能人返乡、资本兴乡“三乡工程”,越来越多的人返乡创业。“吸引更多新农人,带动更多新农民,才能唤醒沉睡的山水和土地资源,为乡村带来真正的生机和活力。”棠张镇党委书记郭华良说。

本报通讯员 陆金玉

本报记者 王 岩

责编:秦春凤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