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徐州市铜山区鲜果采摘迎来新一波“季节限定”,棠张镇夏湖果桑园里的桑葚挂满枝头,阳光将刘集镇果成生态园里的大樱桃映照得玲珑剔透,房村镇富硒博洋9号甜瓜“甜蜜上市”……集采摘、观光于一体的生态农业依靠特色“出圈”,村民钱袋子鼓起来了,乡村振兴有了强劲动能。近年来,铜山区围绕乡村人才、文化、党建、绿色发展等,不断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
育强乡村振兴“新农人”
乡村振兴,人才为要。刘集镇李婉大樱桃采摘园负责人李婉主动拓宽果品经营方式,加紧研究各品种果树稳产高产。与采摘园一路相隔的西边,是李婉一家人新承包的100亩土地,正在进行品种培育。“以后采摘园会加盖大棚,按照不同品种分类种植,分品种定价,形成梯度,丰富产品门类。”李婉对记者说。
有着十多年种植大樱桃经验的李婉,今年才33岁,“采摘园里的大樱桃都是纯天然水果,一年就采摘季比较忙,其他时间都是打理果树,把种植技术钻研透彻,采摘园才能不断壮大。”身为“新农人”,李婉很清楚自己要走的路。
年过半百的铜山区郑集镇小杜楼村养鸭专业户柴兆建是当地有名的养殖大户。铜山区教育局开展“双提升”培训活动,郑集镇成教中心根据群众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柴兆建第一个报了名。
“养鸭专题技术培训,学校特意邀请张集职中的专业老师前来授课。接受技术培训既能学习更多的养殖技能,又能提升学历。”郑集成人教育中心校长程晓峰介绍。
“养殖干得越来越大,觉得自己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希望通过这两年半的学习,让自己真正掌握肉鸭养殖的专业技术。”柴兆建信心满满,对未来充满希望。
高扬乡村振兴“精气神”
曾经文化贫瘠的乡村,基层社会治理也面临着种种难题。文明乡风建设,仿佛一股春风,把新风尚、新理念,带进了广袤的乡村土地。
铜山三堡街道潘楼村的“十星级文明户”评比,已坚持了20多年。“十星级文明户”牌子虽小,却是一个家庭的“门面”。通过“十星级文明户”评比,村民之间产生了良好的竞争氛围,慢慢形成文明向上的村风民风。如今,潘楼村文明墙上的星星越挂越多,“十星级文明户”每年都在增加,占全村总户数的70%以上,潘楼村也拿到了精神文明最高奖——“全国文明村”这块金字奖牌。
近年来,铜山在全省率先出台《乡村振兴乡风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拉开城区文化中心建设大幕,建成近百个示范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文体活动广场,实现行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文体活动广场全覆盖。培育出“广场舞大赛”“百姓春晚”“少儿春晚”等文化品牌。
通过复制推广潘楼村“十星级文明户”评比经验,铜山评出各类好人、乡贤近千人,涌现出“铜山妈妈”等一批好人群体。在铜山,“存好心、当好人、做好事”已蔚然成风。
锻造乡村振兴“主心骨”
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党组织的引领带动。铜山区棠张镇后谷堆村以出产优质弯腰青萝卜闻名,但这几年,因种植分散、管理粗放,品牌效应渐渐弱化。村支书唐凯借着“四个领办”,领办致富项目,在村里流转了48亩土地,种植大棚萝卜。
大棚萝卜避开了萝卜上市高峰,再加上生态种植,唐凯拥有注册商标的“谷堆青萝卜”一个能卖到10元钱,一亩地收入2万多元。这样一来,不光村集体一年有了6万元承包费收入,还带动70多户村民种植大棚萝卜。
村支部领办集体产业,书记领办致富项目,让“发展”成为铜山乡村的新常态。党员带着群众干,群众放心跟着党组织,不断激起乡村振兴的磅礴能量。
扮靓乡村振兴“新容颜”
好生态产出好产品,好风景也能变成好效益。初夏,柳泉镇北村村风景如画,吸引不少游客驻足拍照。今年52岁的村民刘畅白天料理果园和游乐项目,晚上变身网络主播,为家乡美景代言。“采摘收入、电商销售,去年全家总收入超过50万元。”
乡村旅游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潜能。铜山区根据资源禀赋,分生态旅游、产业带动、山村风貌等6类进行村庄特色设计打造。如今,已建成6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0个市级特色田园乡村和190个美丽宜居村庄,一个个美丽村庄成为周边城市市民的旅游目的地。
为了吸引游客消费,铜山区请来旅游专家对北村村进行提升改造。古朴的石头院落,屋墙上装饰着船桨、斗笠,“山村味”与“渔家味”相得益彰,村里人跟着吃上了“旅游饭”。北村村300多户1000多人从事旅游相关行业,开民宿、卖特产、开餐馆,旅游业年收入近1亿元。去年,全村人均收入4万余元,村集体增收100多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打造‘微湖夕照、古村味道、芦荡飞雪、荷塘醉鱼、渔舟唱晚’的山水美景,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之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北村村党支部书记刘广铎说。□ 本报记者 陈 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