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文明办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徐州 > 正文
徐州非遗何以吸引了年轻人?
2022-06-29 09:33:00  来源:徐州日报  

细心的市民会发现,在徐州,身着汉服的年轻人行走在街市,旁人的表情已从曾经的好奇变成了欣赏或习以为常;商场开业时,舞龙舞狮表演复古了传统民俗里的喜庆表达;在生活用度上,中国风的文创代表了精致、格调、文化,为都市白领们所青睐。

带有非遗元素的产品和生活方式,越来越多地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究其缘由,有国家层面中华文化复兴的因素,从地方来说,徐州“国潮汉风”文旅品牌的打造,亦让许多濒临消失的非遗项目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被欣赏、被接受、被追捧。

创新传承方式,张扬非遗美

6月,非遗保护题材纪录片《我是你的瓷儿》《舞台上的中国》等直播,展现了当代人对非遗的守护与继承,弘扬了中华文化,让年轻人对本国的文化充满自信和自豪感。

只有培育对文化的认同感,才能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是你的瓷儿》贴近生活,与时俱进。”江苏师范大学的一位艺术生说,“里面每一件瓷器都精致漂亮,制瓷人对瓷器的雕琢,让时间仿佛都停滞了下来,专注的神情,充满了匠心。”

看起来古老的文化艺术真正被年轻一代吸收后,便会焕发出更蓬勃的生命力。2020年9月,徐州演艺集团、江苏省梆子剧院与江苏模特艺术学校合作开办了六年制戏曲表演(梆子戏)学员定向培训。如今两年过去,当初的21名小学毕业生个子长高了,技艺也长了。“许多人最初觉得地方戏土气,自从进行了系统学习,同学们都爱上了传统戏曲。”被称为“小梆子班”的班主任刘子歆说。

在江苏省柳琴剧院,22岁的王青豆从老家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考到徐州已有一年多,不仅参加了剧院的许多公演,而且参加了剧院组织的50场“戏曲进校园”活动。将非遗项目江苏柳琴戏的唱腔及武生的一招一式展示给小同学,让王青豆特别有成就感。从跑龙套到站在舞台中央给观众传递戏曲美,是这个大男孩当下的心愿。

“爱上传统,并不仅仅因为它是古老的,更是因为它有着被时代验证的美。我们每个人有义务也有责任去守护它、传承它。”徐州市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岳凯说。

“要想让年轻人更加喜欢非遗,应该让非遗多多进校园、进课堂,把非遗根植在年轻人心中,让他们参与到传承事业中来。”徐州泥塑区级非遗传承人郝敬明在徐州开放大学的非遗教学中,发现了两名特别专注于泥塑创作的学生。后来,这两名学生专门拜师于郝敬明门下,如今独立创作的泥塑作品在非遗集市中深受顾客欢迎。

找到精神契合点,融入其中

当下的潮人追求时尚,但也不排斥传统。上周在万科新淮中心刚开业的万有巷,逛传统非遗大集的90后小陈说:“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和审美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接受得多了,审美趣味也在提高,非遗通过网络走近年轻人,年轻人爱上非遗理所当然。”

众多国潮中,在徐州最热的当数汉服。徐州高校、商家中活跃着上百家汉服社团,由此带热了汉服定制、汉服摄影、手工头饰、汉式婚礼等行业。

在徐州较早从事汉服、汉礼文化传播的泉山区汉服文化礼仪促进会在今年端午节期间,组织一批青年汉服爱好者,在户部山郑家大院举行了汉式祭礼,并通过新媒体平台向广大网友传播中国深邃的传统文化。

“非遗在过去很长时间受冷落,如今破圈,其根源是我们的文化自信更强了。”徐州市非遗项目评审专家组成员、徐州市民俗学会顾问李世明说,“传统文化曾经被打上陈腐、老旧的刻板印象,如今的非遗经过复古和包装,走进了大众生活。北京冬奥会上许多中国元素的应用,昭示着我国文化自信正在逐步上升。要想让文化自信起来,就要让更多的年轻人接触到非遗,发自内心地喜欢,非遗才能真正活起来。”

被看见,才有可能喜欢,这一观点被国家级非遗项目邳州跑竹马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屈绍金所认可:“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大多在偏僻的地方,远离乡村的城市居民很难接触到。追求时尚的年轻人通过短视频平台了解非遗、参与其中,让非遗越来越被看好。”

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于二义出生于邳州跑竹马的故乡,前些年,他利用假期跟屈绍金学习跑竹马,多次到乡间进行实践调研。受于二义的影响,他的许多同学也知道了邳州跑竹马。在邳州,跟随屈绍金学习跑竹马的年轻人达上百人。

“年轻人爱上非遗,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徐州博物馆社会服务部负责人杜益华分析,“中华文明博大精深,通过与当下生活的对接、艺术化包装、技术性传播,可以让年轻一代强化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找到精神的契合点,拉近与传统文化的距离。”本报记者 张瑾

责编:秦春凤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