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徐州 > 正文
邻里一家亲,“人气”赛黄金
2022-08-08 14:34:00  来源:新华日报  

关键词:# 乡风文明 #

邻里矛盾突出、干群关系紧张,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民风彪悍,是徐州市贾汪区大吴街道小吴村给周遭十里八乡留下的“痛的印记”。

面对乡村日积月累的不和谐“杂音”,小吴村党总支书记黄启胜暗下决心:“一定要撕下这‘坏标签’。”

乡镇工业发展走向规范后,小吴村大力招商引资盘活土地资源,近5年来,村集体收入曲线连年上扬,最新数据已超400万元。经济“硬件”发展过程中,村“两委”始终坚持增强村民的参与度,村民物质财富普遍增长的同时,乡风文明也在润物无声地生长,不再是村庄的“软肋”。村庄有了“精气神”,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荣誉也接踵而至。

“新农人”:

把好乡风变成好“厂风”

回村之前,李莹从没想过,有一天她会在家门口开一个自己的食品加工厂。

2016年,刚刚走出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校门的李莹,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回大吴镇?不想!去一线城市?太远!”几经思考,她决定先在徐州市区打点零工,进而谋划创业。

一转眼,在商超售货员岗位上李莹已经干了两年。渐渐地,她发现,赚得不多、租房成本高成了自己在市区创业路上的拦路虎。

“2018年9月,惠客隆新超市开业。6000平方米!我们大吴最大的超市。”李莹再也按捺不住开店的冲动,从家人那儿拉来赞助——4万元,租下了10平方米店面,卖起了芝麻糊粉和五谷杂粮。“可能是店铺位置好,没想到一个月就回了本。”

“第一次尝试就成功,这给了我很大底气。”10月底,李莹又在贾汪区宜家福超市开了一家分店。“这个店铺不用交租金,超市会在营业额里抽成10%,单月纯利润也基本在4万元上下。”

正当调研组成员以为她接下来会走一条“分店加盟式”的发展路径时,李莹却话锋一转,“我回村办了一个厂,食品加工厂。”

“说是‘厂’,更准确一点的说法,应该叫家庭作坊。”为什么突然从销售端转向了生产端?李莹解释:“我调研过,做养生食品,市场认可度高,也更有施展空间。”

在拿出全部积蓄,投下40万元之后,李莹又一次收获了惊喜——年收入达到60万元。“那一整年,全家上阵、超负荷生产,仍然满足不了市场需求。我感觉这样下去不行,得扩大规模,不能老在家里窝着。”

2021年10月25日,一家名为徐州宝恒食品有限公司的食品制造企业,把注册地定在了小吴村2组。“在村里支持下,我租下村里一栋3000平方米的厂房,单月产值已经达到100万元。”

今年初,李莹把给自己带来“第一桶金”的两家店铺转手了,她的事业也从“单打独斗”转向与20多位村民员工“和衷共济”。

“生产规模再扩大,资金需求会很大,对银行贷款业务不熟悉、企业管理经验不足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李莹坦言,前者可以学,后者却需要更多智慧——普通员工对骨干员工的管理不服气,工人犯错不能当众说……从“处关系”的角度看,企业与工人的关系和村委会与村民的关系颇为相似。“这一点上,我准备在村干部身上‘取取经’,把和睦团结的好乡风变成好‘厂风’。”

村干部:

最在乎与村民的“关系”

走进小吴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有两个画面最惹人注目:一个是“四十姓氏墙”,另一个是村民“全家福”。它们的共通点在于:“关系”。

乡村往前走,维系好“人的关系”很重要。

作为“大家长”,黄启胜对其中的道理很是明白。“弥合不同姓氏之间的隔阂,提高村民在村庄建设中的参与度,贯穿在我们村干部工作的始终。”

“不管大家小家,都要有个家的样子嘛。”过年拍个大集体照,是小吴村从2017年起发端的一项新年俗。拍好的“全家福”,放大后就摆在文明实践站里,照片上的男女老少脸上都挂着幸福的笑容。

新建厂房、改造污水管网、修建公厕、移风易俗……每逢大事必开协商议事会,是小吴村一直坚持的传统。

去年4月份,关于村里老纸厂原料仓库是否改建成仓库对外出租的议题被搬上了台面。建不建?怎么建?找谁建?包括村民代表、乡贤、老教师、老干部等在内31人的两次大讨论最终统一了思想:上江苏省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公开招投标建仓库招商引资。“如此一来,腾退出来的土地带来了村集体每年65万元的收入,和超过80人的就业。”

“从不清楚不理解,到慢慢了解熟悉,再到积极参与……可以说,村民们对本村乡风、文化的认同感经历了近十年的积淀。”黄启胜认为,村里筹划大小活动的原则是必须要有村民参与,凡是没有村民参与的活动就完全没有办下去的必要。

乡村发展到一定阶段,还面临着另一重关系——“村企关系”。

用黄启胜的话说,想引金凤凰,必须要有梧桐树。“硬件设施是基础,营造亲商环境的软性服务也尤为重要。我们小吴村大小企业20多家,规上企业就有6家,留住他们的秘诀是什么?得‘以心换心’,让企业觉得像是在自己家门口开的一样。”

“原住民”:

文化礼堂成最有人气的地方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小吴村彻底地跟民风彪悍一词撇清了关系。

“在农村,勺子碰锅沿是很常见的事儿。为点沟沟坎坎,要是搁以前,邻里之间很容易就闹出矛盾来。”70岁的老村民宋金宇仔细回忆最近一次大纠纷,也没个头绪,“约摸得有个七八年没有听见骂街争吵声了!”

土地流转出去以后,小吴村年轻人要么出去闯,要么就近在村镇企业上班,老年人吃不愁、住不愁之后,对公共活动空间的渴求度与日俱增。2018年9月,村里上新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为最核心板块,一楼的文化礼堂,替代村口一跃成为全村最聚集人气的场所。

文化礼堂内安装有8台空调,冬暖夏凉,大厅可以容纳约50桌红白喜事宴席,隔壁配有厨房。“不收一分钱(租金),又体面,大家自然很乐意在这里操办喜事。”宋金宇感慨,以前办一场红白喜事宴席,得走门串户地借桌椅条凳,费时吃力还欠人情。

红色影院、送戏下乡、“村晚”和身边好榜样、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评选表彰……对小吴村而言,文化礼堂慢慢聚集起来的,是比黄金还珍贵的人气,是在淳厚乡风熏染下人的精神面貌的不断提升。

文明实践站二楼有书法、象棋、农家书屋、老年人活动室、健身房等多个功能室。头几年宋金宇喜欢泡在里面,但现在却很少去了,“年纪上来啦!腿脚不太利索,爬楼有点费劲的。”渐渐地,室外活动广场边上的亭子成了他们老哥几个唠嗑、下棋的“地盘”。

【专家点评】

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研究员 高珊:

乡风文明建设可谓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小吴村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探索出脑袋“富”与口袋“鼓”、邻里和谐与村庄富裕并行的文明发展新路。启示有三:一是好乡风既是软实力,也是生产力。文明乡风激发出的“精气神”,让农民会生产、懂经营,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智力支持,建立起良好的村企关系。二是好乡风要有好载体,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的作用,从实际需求出发,移风易俗,凝聚民心、服务大众。三是培育和涵养文明乡风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发力,切实唤醒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提高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断增强自身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江苏百村联合调研组

责编:秦春凤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