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徐州 > 正文
文明乡风润人心 美丽乡村入画来
岐山村擦亮“全国文明村”金字招牌
2022-09-28 08:46:00  来源:徐州日报  

金秋送爽,风和日丽,稻谷飘香。贾汪区紫庄镇岐山村境内的岐山,郁郁葱葱,美轮美奂。“小山村越来越美,来的游客更多了,我们的‘来钱路’也多了。”山脚下,“返乡能人”郭志刚在经营多年的农家乐里忙碌着,大厅内播放着饱含深情、朴实无华的旋律,与山林中“叽叽喳喳”的鸟鸣声遥相呼应,俨然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看看我们村,街院干净、道路平整、绿化到位、乡风文明,日子好得很。”郭志刚说,他见证了岐山村的美丽蝶变。

岐山村,因山得名。在这个小村庄的荣誉簿上,有一份沉甸甸的荣誉——第六届全国文明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岐山村以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为载体,着力繁荣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的农村文化,着力培育家庭和睦、民风淳朴的文明村风,着力建设优美宜居、和谐有序的村庄环境,绘就一幅“村强、民富、景美、人和”的乡村生活新图景,擦亮了“全国文明村”的金字招牌。

美在经济

党建引领村强民富

每到周末,来岐山村农家乐的游客总是络绎不绝。“这里空气清新,很适合休闲旅游。”刚刚徒步完的游客章杰走进了村里的农家乐,准备吃上一顿地道的山野菜,再购买一些农特产品。

“当初开这个农家乐的时候,没想到能这么红火。村里现在越来越热闹,我们的服务也在不断升级。”郭志刚高兴地说,“这得归功于岐山村的乡村旅游产业,让我们的小日子一天比一天幸福。”

产业兴,则乡村活。自“文明村”创建以来,岐山村这个曾经偏远的山村之所以能闯出一条文明、富裕、美丽和谐的发展之路,关键在于拥有一个团结有战斗力的班子、一支干在先走在前的党员队伍,一个拥有超前的意识、坚持的力量、无私的胸怀、爱民的情怀的好带头人。

“党委把一个村这一亩三分地交给我们管理,我们基层干部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岐山村成为一个幸福和睦的大家庭。”紫庄镇岐山村党总支书记杨永说,实现乡村振兴,建设乡风文明,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振兴的全面领导,通过建强基层党组织为更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政治保证。

美在环境

生态宜居乡村美丽

走进岐山村,迎面是一块醒目的标牌——“最美乡村,全国文明村——岐山村”。深入其中,果真名不虚传:玉带河水绕村而流,农家小院错落有致,道路两侧满目青翠……提升农村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以街院净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等为标准,开展了一系列文明村创建活动,为村民打造宜居家园。

“以前是我们羡慕城里人的生活,现在反过来了,城里人都羡慕俺的生活。”提起家乡被评为“全国文明村”,村民们很是自豪。

人能改变环境,环境也能改变人。“前几年岐山村的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这是乡村脏乱差的根源,更是乡村文明建设的短板。”杨永说,为推动岐山村居民文明习惯的养成,岐山村“两委”瞄准公共设施短板,在道路、饮水、改厕等民生项目上加大投入,两年来清理、疏通村内主要河道2.5公里,治理汪塘7个,新建包含山村特色的小微景点38处,新植各类绿化苗木2.3万株,新装路灯、太阳能灯90盏,硬化道路3.5公里,改水1350户、改厕1185户。

说起岐山村的过去和现在,杨永感慨万千:“以前村里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那真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随着村内的5家采石场以及附近3家水泥厂彻底关闭,依托绿水青山发展文旅产业,推进“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农民富、集体强、乡风好”田园乡村建设,常态化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久久为功,岐山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

美在文明

移风易俗气象一新

“走过全国很多村庄,这里的淳朴民风让人记忆深刻。”到访的游客这样评价。

文化浸润文明。岐山村着眼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以文化人、成风化俗,重新修订了村规民约,成立了红白理事会,为全村的婚丧嫁娶约定了桌数和标准,让“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成为群众的自觉追求。

与此同时,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岐山村成立“夕阳红”和“火葫芦”两个业余农民艺术团,利用重要传统节日,组织开展各类文艺活动。在提升“广场舞大赛”“百姓村晚”“乡村音乐节”“百姓大舞台”等已有品牌文化的基础上,他们自编自导自演,通过歌曲、舞蹈、小品、快板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新思想融入到节目中,以此来凝聚和引导群众。

提衣提领子,牵牛牵鼻子。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岐山村精准把握村情民意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脉搏,通过系列先进典型评选和“爱心妈妈”、“十必联”志愿服务等有效载体,找准了乡风文明建设的抓手,呼应了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营造了亲帮亲、邻帮邻,互帮互爱、守望相助、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乡村风尚,而且走出了一条自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

杨永表示,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要根据村情民意,找准实施抓手,把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把服务群众与引导群众结合起来,真正实现育民与惠民相互融合、相得益彰,擦亮“全国文明村”金字招牌。本报记者 张雷 通讯员 马菊

责编:秦春凤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