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徐州 > 正文
一间铁皮屋 十年守河道
——记故黄河市区段河道打捞队队长、“最美民间河长”胡福志
2022-10-09 09:56:00  来源:徐州日报  

“秋老虎”的突袭,让这个国庆长假的前半段闷热难耐。

10月3日上午9时许,灼人的阳光映照着碧绿的故黄河,三三两两的市民坐在遮阳伞下垂钓。此时,故黄河市区段河道打捞队队长胡福志已经完成了从丁楼闸到李庄闸16.7公里的巡查。

胡福志从1999年起参加故黄河水面保洁工作,2019年荣膺江苏省首届“最美民间河长”,上个月又接到了徐州市水务局的“民间河长”聘书。

因为工作作风和专业知识过硬,同事尊称他为“胡司令”。“胡司令”今年66岁,在故黄河边的一间铁皮屋里住了近10年。“情系黄河心系水”,他用这7个字表达自己对故黄河的感情,“退休工资够我养老的了,可我对故黄河就是舍不得、离不开。”

10年与24小时

作为一名河长,胡福志每天的工作是从天一亮开始的。夏天凌晨4点多就起床,最近因为夜长了些,推迟到了5点。他要趁着路面上没什么车辆和行人的时候,抓紧时间完成5项检查:包括绿化带有无树木枯萎、游步道上有无污物、河面上有无垃圾、护栏路灯等公共设施是否完好、泄洪口有无污水外冒等等。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向责任单位上报。

胡福志的家远在东郊,为了方便工作,他就住在庆云桥东北角一间简易的绿色铁皮屋里。这也是打捞队员们的“营房”,不到20平方米的房间,只有一张床是属于胡福志的,另外还放置了保洁人员的更衣柜,船只使用的汽油、发动机都放在这里,一张桌子是大家共同吃饭、喝水的地方。因为汽油味道太大,房间的门窗无论冬夏24小时都是敞开的。

“门一直开着挺好的,过路的人可以进来歇歇脚、问问路、避避雨。”

如此简陋的环境,胡福志一住就是10年。晚上没有电视看,他也不喜欢玩手机,一台巴掌大的收音机就是他的伙伴。

“冬天夜里肯定很冷吧?”

“怎么会冷,有被子呢!”

刚聊了几句,胡福志又穿上皮裤,坐上打捞船,去查看两个泄洪口的情况。10分钟的水上行程中,他一直没闲着,机警地环视河面,发现一棵漂浮的水草也得打捞上来。

“这是伊乐藻,前段时间集中打捞过,现在是扫尾阶段。”在故黄河上漂了20多年,他对河里的各种动植物了如指掌。

来到位于故黄河公园对过的一个泄洪口,胡福志下了船,走进一个不足两米宽的窄洞内,走到溢流堰跟前来回查看,确保里面没有污水外冒,这才放心离开,出来的时候手中多了个易拉罐。

“如果没下雨的时候这里往外冒污水,就说明哪个地方堵塞了,得抓紧上报。”

胡福志负责的5项工作,并不是早上巡查一遍就完事,从东三环到西三环,他一天要骑着电动车来回跑两趟,30多公里,需要两辆电动车轮流骑,现在已经报废了三辆电动车。越是下大雨他越要往外跑,摔倒、摔伤是常有的事,手上和腿上留下了好几道疤。

铁皮屋里不能做饭,胡福志一日三餐都是随便买点对付。他对吃几乎是“零要求”,烧饼咸菜加白开水就能对付一顿。

直到晚上10点多钟,他还在河边巡查亮化灯光有无损坏,不觉辛苦反而乐在其中,“故黄河的夜景特别美,每座桥的灯光造型、色彩各不相同,你们记者多来拍拍。”

夜晚11时整,亮化的灯光统一熄灭,故黄河变得深沉而幽静,“胡司令”这才回到房间休息,但仍处于24小时待命的状态,夜间听到任何动静、接到任何电话,他都会随时起身。

“废黄河”与“故黄河”

从小在故黄河边长大,从煤矿下岗后到故黄河工作,只要谈起故黄河,“胡司令”各项数据、资料信手拈来。

“在我小时候,记忆中故黄河两边全是土坡,河道里只有汛期才有水,平时是干涸的,是名副其实的‘废黄河’。”胡福志说,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初,河道才开始打坝蓄水、养鱼。

然而,当时全国上下正处于五小企业发展时期,故黄河两岸遍布各类小企业、小作坊,牛羊肉加工厂、小煤窑、造纸厂等五花八门,基本上都没有环保意识,污水全部排入故黄河,河水很快就变成了酱油色,特别是造纸厂附近,水面上经常泛着白沫,甚至冒出沼气泡儿,鱼儿全被呛死。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那时候,故黄河里甚至连一条泥鳅都找不到。”

直到1996年,徐州成立了故黄河管理处,河面上多了一条水泥船,开始对河面进行保洁,后来又换成了大铁船,增加人力,扩大保洁范围。

2001年起,胡福志参与到故黄河管理处的水草打捞工作中,他和同事们整整用了8年时间,才将水花生、水葫芦、水浮莲等外来入侵植物彻底清理干净。

2003年起,徐州对故黄河河床进行彻底疏浚。加宽、复堤、砌石挡水、铺路架桥、植树种草……终于,一条崭新的故黄河出现在人们眼前。一个北起合群桥、南至鸡嘴坝、横贯市区、全长6300多米的沿河带状公园,成为徐州改造故黄河的经典之笔。

“现在,故黄河市区段分为4个标段,承包给4家保洁公司,每家都有一条大铁船和7条小船用于河面保洁,从早上7点到晚上6点一直来回打捞,保持河面和路面一样常态化清洁。”“胡司令”对这些数字了如指掌。

10月3日这天早上,从7点到9点,两名打捞队员的小船上只捞到不足半立方米的水草和漂浮物。

水清了,岸绿了,鱼欢了,人乐了。“废黄河”成了“故黄河”,有碧波、有景致、有历史、有文化。在胡福志的铁皮屋里,每天都能看到对岸公园里市民在唱歌、跳舞,常常还会有粗犷热烈的“拉魂腔”随风飘来,让他倍感亲切。

“分内事”与“分外事”

在老胡看来,干工作容易,但干好一份工作并不容易。20多年来,他将自己每天做的事都记录在册,记事簿、打捞日志不知换了多少本。

故黄河是一条“悬河”,东西横穿市区洪水位高出市区地面5—7 米,一旦出险市区将会受到“灭顶之灾”。作为河长的胡福志责任重大,做好记录才能心中有数。

“4月4日,阴,北风,低温,给李所去电,五孔桥处仍有水流进黄河。给四标去电,三环桥两侧继续捞草……”随便打开一本记事簿,都能看到事无巨细的记录。

为了保卫故黄河,胡福志常凭着一股韧劲跟排污单位死磕到底。去年年底,他发现庆云桥附近一处工地在建设中将排污口堵死了,导致污水进入故黄河。经过多次奔波、汇报、协调,直到今年2月10日终于将事情圆满解决。老胡在日记中记下:“庆云桥污水问题纠缠了103天”。

要想干好工作,就不能严格区分“分内事”和“分外事”。只要关于故黄河的事,没有“胡司令”不管的。

“故黄河是大家的。水润万物,水清了对我们健康都有好处,也能提升我们的幸福感。”老胡每天一路巡查,也在一路向市民宣传保护好我们的“母亲河”。

以前在湖面打捞时,老胡会捞到丢弃的皮包,里面有身份证、驾驶证等重要物品,有些失主的地址远在内蒙古、广东,不管多远,他都会给人家寄回去。现在治安好了,几乎捡不到。

让胡福志最自豪的,是他20多年来挽救过不少生命。印象最深的是去年,一位老人一时想不开跳入故黄河中,正好老胡划船经过,将她救了上来,了解原委后耐心劝说安慰,然后叫来老人的儿子将老人接走。

“现在河边钓鱼、游玩的市民比以前素质大为提高,乱丢垃圾的行为也比以前减少了许多。”

胡福志表示欣慰的同时,又提醒说,希望垂钓者能理解打捞人员的工作,万一小船驶过时有所打扰,请多一些理解和尊重。

住在河边,漂在河上,胡福志将全部身心都扑在了故黄河上,他已经将近一年没有回过家。老人交给爱人照顾,孩子有时过来看他。打捞人员流动性较大,只有他这个队长一干就是20多年,可谓“铁打的司令流水的兵”。让他忧心的是,现在打捞队员全部是老年人,年轻人都嫌待遇低、活又苦。

“故黄河一天都离不开人呀。越是过节,我们越是要保障她的清洁。只要我能动,我就不离开故黄河。我今年66岁,干到86 岁也没问题!”本报记者 吴云

责编:秦春凤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