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劳动实践基地,制定“劳动清单”,探索劳动教育与学科的融合创新……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劳动课正式纳入中小学课程一年多来,徐州市各地各校不断打通学科边界,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探索独具特色的劳动教育实施的新形式、新路径,努力让劳动“活”起来,让身体“动”起来,让学生“乐”起来,以多彩劳动教育赋能学生茁壮成长。
挖掘资源
开发特色劳动课程
在泥塑“DIY”区,徐州市桃园路小学的滕宇飞与小伙伴们巧手慧心,创意不断。他们建起微型陶房,搭起粮仓,扎起土木院墙,又用红纸写下“丰”“福”等大字,张贴在仓门、院门上,喜气洋洋迎新年。
桃园路小学以“共创美好童年”的办学核心理念为引领,坚持“教学做合一”理念,以“搭建场境—在场行动—内化修德—评价提升—崇劳铸品”的劳动教育路径,培养“尊崇劳动、自主创新、合作友善、勇敢自信”的桃小好少年。
桃园路小学在校内,开设了DIY创意泥塑、巧手剪纸、七彩编织梦、刻瓷圣手、小小创客梦、桃园农家乐等特色社团课程;在校外,通过挖掘周边资源,设计了“我是小法官”“探究科技谷”“童心看梅园”“走进徐工科技”等研学课程。“我们给孩子们搭建起了以劳铸品的成长阶梯,让他们对劳动实践兴趣满满,积极参与劳动实践。”校长姚向芹说,在桃园路小学,每个孩子都能在丰富的劳动体验中,掌握劳动知识、会用劳动技术、善于动脑思考,成长为新时代“劳动好手”。
近年来,徐州市各校切实承担劳动教育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明确学校劳动教育要求,着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系统学习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情况,各校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如小学注重劳动启蒙及习惯养成;初中注重增加劳动知识和技能,初步养成吃苦耐劳品质和职业意识等。内容上宜工则工,宜农则农,采取灵活多样形式,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在实践育人方面不断探索。“少年农学院”“食育空间”“五育空间”,这是徐州市新城实验学校立足国家课程,打造融合生活技能、农事体验、工具拆装、信息技术教育等主题课程的“天地课堂”。学生在这些场馆中,可以自由体验种植采摘、智能水培、面点制作、书法篆刻、剪纸绘画的乐趣。该校负责人陶勇表示,学校瞄准“劳以成事,育以成人”核心理念,创新劳动教育模式,优化劳动育人空间。以“生活日志”“生产日志”“走访日志”“校园节日”四类校本课程为抓手,打造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实施路径,让学生们在浓浓的节日劳动氛围中掌握技能、愉悦身心。
在劳动综合实践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上,徐州经开区新兴小学依托省级“手脑相谐,玩创童年——基于集群式发展的玩创课程基地”,筹划品格提升工程《新兴少年创新品格生长的科学大赋能行动》,开设了“小巴掌劳动实践课”以及创意麦秆画、木工、种子画、激光雕刻、陶艺、衍纸等延时课程,打造具有省域影响的劳动教育特色。
注重实践
劳动教育融入社会课堂
亲手设计出漂亮的裙子,动手建起一栋微型塔楼,拓印古碑上的精美花纹……这些在丰县志坚中小学素质教育劳动实践基地都能实现。
在该校基地校服体验车间,正阳初中七年级的几位女生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穿针引线,认真缝制,不一会儿手中的作品就初具雏形。“我感觉服装设计很有意思,可以锻炼我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学生梁智柏告诉记者。
百余亩的基地里开设了“非遗我传承——剪纸”“我是小小建筑师——传统民居制作”“传拓文明”“变废为宝”“小小缝纫家”等劳动实践课,各大区域布局合理、规划有序,基础设施配套完善,课程设置巧妙有趣。
“当前,该实践基地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师生实践平台,与学校教育场域连环跟进的教研教学模式,在基地课程实施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丰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各中小学校通过基地的劳动实践课程,让同学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闻,提高了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情操,为学校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无限的乐趣和动力,有力推动了各校“双减”工作的落实。
近年来,徐州市为全面落实中小学劳动教育目标任务,加大力度建设中小学素质教育劳动实践基地。市教育局以创新为引领,加强基地课程研究,以考核促建设,促进基地全面发展,在基地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截至目前,已有一批中小学素质教育劳动实践基地投入使用,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开放。
“作为学校一个最有益的补充,基地可以提供更广阔的平台,比如说农业生产劳动,不光在资源上,而且在农业科技上,可以给孩子全方位的指导和学习。所以学校老师只要把活动设计好,和基地老师配合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比较满意的劳动教育效果。”徐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劳动教研员陆荣说。
连日来,徐州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正忙着准备一系列新的劳动教育课程,迎接寒假来基地参观学习的学生。“基地树立以‘生活为源、生命为本、生长为真’的‘三生’教育理念,打造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特色课程。”基地负责人杨倩介绍,“传承·践行”课程,学生通过了解徐州“国字号”非遗项目,制作香包、剪纸,参加小暑晒衣物、大暑煮伏茶等活动,将传统文化与生活、劳动实践融会贯通;“科技·未来”课程,突出“科技+”劳动教育特色,学生通过3D打印技术、探客工坊等项目活动,感受现代科技力量;“生命·成长”课程,学生体验无土栽培,了解现代农业发展,学习饮食营养搭配,认识生命、勇于探索、收获成长。
相关单位、企业也积极行动,助推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深入开展。徐工机械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组织技能大咖、工匠劳模走进各地学校,讲述劳动教育课程,将制造强国的梦想深植于青少年心中;贾汪区、新沂市等地总工会与教育部门组织“开学第一课——劳模工匠进校园”示范宣讲报告会,让广大青少年学生感受榜样力量、体悟匠心、走近劳模、了解劳模,让劳模精神在新时代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和弘扬。
家校共育
让“劳动育人”覆盖学生生活
八(3)班袁同学的家长把拍卖带进课堂,让同学们近距离感受一场“拍卖”。
八(4)班王同学的爸爸,展示了传统的沥粉画工艺制作法。
……
不久前,第三十一中学八年级开展“家校共育——家长走进劳动课堂”活动,各行各业的家长走进校园,利用自己的职业素养和特长,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场精彩纷呈的“课堂盛宴”。
劳动教育课程能否落地生根,家庭配合至关重要。《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家长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身体力行地引导孩子主动参与家庭劳动,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激励其成为有责任有担当的好少年、好青年。
“劳动教育不仅能增强孩子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更能让孩子学会责任担当、感恩父母辛劳。”大马路小学教师王银娣探究劳动教育多年,认为家庭对劳动育人发挥着重要作用。
傍晚放学后,市大马路小学三(1)班学生罗佳睿在母亲指导下,从冰箱里拿出食材,清洗后去皮、切块,精心烹制后,他将红烧茄子和青椒土豆丝端上桌。饭后,父母对他当天的表现进行点评,详细指出进步和不足之处。这也是大马路小学坚持通过家校共育,让劳动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的生动写照。
“以前孩子在家几乎很少做家务,自从学校开设劳动课后,孩子经常主动帮忙打扫家里卫生。”王杰小学的家长张女士欣慰地说,“因为上劳动课,让孩子改变了许多,说话做事越来越靠谱了。”
“为更好地贯彻劳动教育,学校深入家庭、社区,开展了‘怀孝心,践孝行’家庭实践系列活动、‘小小志愿者,服务进社区’等志愿服务活动。”王杰小学负责人介绍,校方通过家校共育方式,引导学生常做孝敬事,培养学生爱劳动、懂感恩的优秀品格。
立足多元
建立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在徐州市桃园路小学,校方不但为孩子们打造了“劳动嘉年华”,并以个性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尊崇劳动、自主创新、合作友善、勇敢自信”的品格养成。
“劳动教育评价是引导劳动教育发展,充分发挥劳动教育价值的重要抓手和关键一环。”姚向芹介绍,在“我型我秀小桃子”活动中,孩子们利用“综合素质评价秀平台”APP分享自己的劳动体会、收获,得到学生、家长、教师们广泛关注、评价、点赞。学校定期开展“小桃子争章”活动,采取“优点积分制”和“成长银行”相结合,鼓励孩子们争做“幸福小桃子”“小桃子最美劳动者”。
徐州市玉潭实验学校创新进阶评价,根据劳动课程的学科性质及学科素养,学校从评价的标准、维度、流程等方面建构了“五章进阶”评价体系。
“以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为基本评价维度,根据不同学段,由自我、教师、家长、伙伴四种方式共评。”该校负责人说,在基于劳动素养标准的综合评价中,学校创设了劳动小达人“五级勋章”,即家务小达人、烹饪小达人、种植小达人、工匠小达人、创客小达人,激励学生在课后服务中挥洒汗水、益智创新,在劳动体验中感受乐趣、创先争优,让热爱生活、积极生长、乐于创造成为儿童成长的新样态。
劳动教育评价对新时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破解劳动教育实践困境和建立健全劳动教育制度,以及提升劳动教育的地位具有价值导向作用。近年来,徐州市各校坚持立德树人,以劳动素养形成为核心,以多元评价方式考察学生对待劳动的态度和观念,注重评价内容多维,评价方法多样,评价主体多元,发挥了正确引领和导向作用,激发了广大学生的劳动热情,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报记者 樊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