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老师,我裁布的时候,总是剪不出合适的大小。”
“我感觉缝线很难,一旦针脚歪了,整个香包的造型就不好看了。”
2月22日,在云龙区民间艺术协会,几个正在学习香包缝制的妇女,你一言我一语地向郭贯男请教。
“手一定要稳,做香包急不来的。”郭贯男拿起一张布,从剪裁开始,又重新给学生们演示了一遍,“大家多练就好了,有什么问题及时交流。”
新年刚过,就有很多热爱手工制作的学生,来继续学习手艺了,大多是孩子和妇女,郭贯男一向秉持着热烈欢迎的态度去耐心教学。
身为徐州香包非遗传承人的郭贯男,现为云龙区民间艺术协会会长,以前在上海铁路局徐州车辆段工作。2020年退休后,她和其他民间艺术工作者一起,通过云龙区民间艺术协会开展工作。
“我身边有很多人,因为照顾家庭的缘故,不方便去找全职工作。所以我就想着教大家一门手艺,可以抽空做做手工产品,补贴家用。”郭贯男一直记得自己带领团队进行公益手工教学的初心。
在过去的两年,郭贯男团队共计开展2254场手工制作活动,平均一天达3场,他们像蒲公英一样飞散到各地,手中握着非遗技术,满怀对生活的热爱,全年有6万余人次参与活动。
“我们协会以妇女儿童为主要服务对象,发挥社区民间艺人,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作用,开设公益课堂,进行手工制品教学。”让郭贯男欣慰的是,有很多家庭妇女通过培训拥有了一技之长,生活也走上了宽裕幸福的道路。“香包啊,面塑啊,剪纸啊,都有。每个人都可以学自己感兴趣的,做完后,我们帮着一块销售。”
李芳就是其中一个。“以前我在家带孩子,想出去工作吧,时间不够,不工作的话,家庭生活压力又大,而且生活也很枯燥。”她笑着说道,“后来就参与了郭老师的公益教学,学会手艺之后,有空就能做,忙不过来的话,还可以把材料带回家做,很方便。”现在的她,生活有了更多的乐趣,也告别了拮据的困境。
学成出师后,李芳完成了从学生到协会成员的转变,现在已经是郭贯男的得力助手了,帮忙打理协会事务,也经常参与手工教学。
“现在,从教学到制作,再到宣传,最后是销售,我们有了一条完整的民俗文化传播产业链。”协会成员刘云补充道,“郭老师还有一个网店,有时候碰上大笔的订单,她就会带着大家一起做。”
“慈善就是这样,大家互相温暖,传播善意,可以帮助更多的人。”郭贯男坚定地说道,“有时间做义工,有困难找义工,这是我的人生信条。”
协会建立初期的运转资金,从何而来?被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郭贯男笑着说:“起初是我自己售卖手工制品,用这笔收入维持运营。”她指了指墙上的众多公益慈善奖状,“后来我们逐渐有了名气,越来越多的人参加,大家一起销售手工制品,同时还有来自社会各界的爱心捐赠。”
“郭老师,我这个缝好了!”一个学生缝好了自己的第一只香包,高兴地举起来,给大家展示。
“有进步啊,这个针脚很精致。”郭贯男笑着点头。
“我这个也做好了,你们看。”
“我的也差不多了。”
……
“做好一只香包,可以欣赏到手工艺术的美。但当你看到更多的人,因为学会手工制作,而改善了生活,或许会明白,这才是手工艺术带来的温暖啊。”看着兴高采烈的学生们,郭贯男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在郭贯男的指导下,学生们的手工制品都完成了。就像香包上精美的花纹一样,在未来,会有更多的乐趣和意义融入她们的生活。本报记者 周翔宇